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

百年平民女校 盛开真理之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

    今年是平民女校创办一百周年,近日,《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校规》首次在平民女校旧址展出,引发各方关注。

    平民女校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之所以取名为“平民女校”,当年的教员沈泽民解释:“是因‘平民’别于‘贵族’的意思,换句话说,是因为:第一,这是平民求学的地方;第二,这是有平民精神的女子养成所,希望平民女校发达起来,实现我们理想中所盼望的妇女运动之花。”

    上海市妇联二级巡视员刘武萍在平民女校创办百年之际出席了《上海平民女子学校校规》的首展活动,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她说:“平民女校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其诞生在上海不是偶然的,因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创办平民女校,把对妇女干部的培养作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骨干,成为我党早期的革命火种、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据了解,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上海,共产党完全处于秘密状态,不能公开办学,平民女校是以上海女界联合会的名义筹办的。

    平民女校前后共招收30多位学员,其中较著名的有王一知、钱希均、王剑虹、丁玲等。校务主任先后由李达、蔡和森担任,陈独秀、高语罕、邵力子、陈望道等授课。学生年龄差别很大,从12岁到30岁左右,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从文盲到初中生。尽管如此,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向往革命、渴求真理。

    学校注重分层教育,采取因人施教的办学模式,分别设立高级班和初级班,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语文、英文、数学等多个科目;为无力求学的女子设工作部,替学生们介绍工作,取得工资维持自己的生活,支持学生“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为年幼、体弱的学生提供宿舍等。

    难能可贵的是,平民女校还安排每周两个小时的演讲,极大开阔了女性眼界,提升了女性觉悟。陈独秀、李达、施存统以及其他党和团的负责人都曾到校演讲。张太雷、刘少奇等从苏俄回国后,也曾到校演讲,通过全面、前沿的课程教授,鼓舞了她们追求真理和投身革命的热情。

    平民女校还组织学员积极投身社会各项政治斗争,支援罢工工人,大大鼓舞了罢工工人的斗志。

    由于平民女校的教师大多承担了繁重的党务工作,加上经费紧张,1922年年底,女校仅开办了8个月便宣布停办。停办后,部分学生转入上海大学或上大附中继续学习。

    刘武萍认为,平民女校开创了中国干部教育的新方向。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教育干部担负起民族振兴和改变妇女命运的使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通过勤工俭学既解决了平民女性就读经费,又培养了生产生活技能,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学风和作风。其首次展出的平民女校校规中注重分层教育,采取因人施教的办学模式,这在当下也仍旧是非常推崇的一种教学理念。

    作为一线党的教育工作者,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尚娅认为,平民女校在百年党史中有着重要地位,是上海最早将“平民”与“女子”联系起来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妇女运动的最初实践,为培养最初的妇女干部,做了有益探索与尝试。妇女干部作为广大妇女中的优秀分子,党的干部的优秀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发挥了特殊的引领作用。

    尚娅说,当前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要完成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推进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对妇女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继承和发扬平民女校的优秀传统,加强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注重青年女大学生,尤其是女党员和女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深入对党的妇女干部培养教育的研究,把握女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为新时期党的妇女干部培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