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恒
近几日,北京部分地区疫情再起,引发了不少市民的“囤菜”热情,但随着日常生活必需品足量保障和供应的持续,这股热情正在逐渐消退。
入春以来,多发频发的国内疫情让如何确保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成为各地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疫情期间,牢牢守好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肉盘子”,极大地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生活物资的保障供应,保的是民生更是民心。面对疫情来袭,让老百姓吃喝放心,才能有力维护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增加抗疫的信心。可以说,生活物资保障供应充足与否事关抗疫全局。
可以看到,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原则之下,各地都在采取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全力以赴稳产保供,千方百计保障民生。针对近期疫情,北京市向各区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生活必需品及日常生活物资应急供应保障工作的通知》,确保各封控小区生活必需品供应稳定;在上海,市、区两级政府加大货源组织力度,积极协调保供企业进一步拓宽采购渠道,开展批零对接、产销对接,增加采购量,确保市场供应……
此外,省际联保联供机制的建立、部门之间的保供信息共享、疫情重点地区生活物资日报制度等,也从全局角度形成了全国联动的保供大局。
疫情突袭,日常生活必需品供应等方面的组织与统筹,对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次“大考”,更是对其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如何在特殊时期最大限度把握民众期待、满足民众需求,需要各地政府部门用执政为民的真心给出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