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史玉根
科技赋能,是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最有效的举措。越来越多的“巾帼新农人”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大胆应用新技术,利用新设施、新工具,大幅提升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了节本增效,点亮了产业致富梦。
引入数字农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传统农业往往看天吃饭,生产效率低。江苏省镇江市“巾帼新农人”、江苏润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巧应用高科技手段,实行信息化管理,农场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提升。
魏巧出生在镇江市新区一个农民家庭,硕士毕业后就职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微生物农业研究。2017年上半年,受父亲和家乡的召唤,她与在北京大学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丈夫孙振中一同辞职,回到镇江姚桥镇,分别在父亲的润果公司担任正副总经理。
当时,润果农业关联了两家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种植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公司经营规模大,但由于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效率难以较大提升。父亲希望女儿女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让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一个大台阶。
魏巧夫妇回乡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摸清“家底”。2017年秋天,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勘测调查,公司很快弄清了2万亩土地地块的数量、面积和形状,并对所有地块进行登记和编号,建立详细的档案。
当年年底,原农业部启动2018年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魏巧夫妇意识到这是个好机会,马上着手申报。公司在竞标中以绝对优势胜出,成为该项目在江苏省唯一建设试点单位。随后两年,在财政支持下,公司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配置相关软硬件,构建物联网测控系统、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和精细管理及公共服务系统。高科技、大数据的应用,使公司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如今,在润果农业控制中心的电子大屏幕上,田间环境,作物苗情、长势、病虫害,农事操作统计等实时信息每天不断更新,专业管理团队时刻掌握最新农田动态,及时作出决策和调度。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设施设备也实现了智能化和自动化,灌溉、施肥、用药不仅更加省力,而且更加精准。原来500亩地需要两三人管理,如今一个人就可以搞定,粮食产量和品质也大幅提升。近年,公司获得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等称号。
实施循环农业,打造现代化农场
面对守成求稳、产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山东省东营市“巾帼新农人”、广饶县张守凤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超大胆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引进种植新品种,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种植效益大幅提升。
刘超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国企工作,2015年初,她不顾父母的反对,辞职回到老家广饶县李鹊镇小张村,跟父母当起了助手,共同管理农场。当时,父母经营流转几百亩耕地种植胡萝卜,虽然收益差强人意,但由于生产方式比较传统,人员辛苦不说,产业发展缓慢。返乡后经过新型职业农民等相关培训,刘超很快对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有了自己的思路。
第二年,刘超说服父亲,引进水肥一体化设施。原来几百亩菜地的浇水施肥作业,需要十来人忙活几天才能完成,如今只要两三个人干两天就可以搞定,既省时省力,效果也更好。女儿的这一“创举”让父母刮目相看,此后,父母放手让刘超管理农场。
农场每年要产生大量萝卜缨,以前基本都作废物处理。刘超产生了做循环农业的想法,投资建起四个羊棚和一个沼气池,萝卜缨作饲料喂羊,沼气池收集羊粪,产生的沼气和沼渣、沼液分别用来做清洁能源和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既增加了新的增收点,又节省了一笔买肥料的费用。
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种植收益,刘超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种植技术,不断引进优良新品种,使胡萝卜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还与山东农科院的专家持续合作,开展垄上小麦、新品种红薯种植试点,实现产业多样化发展。
以前,农场只有几个简易的拱棚,种植品种和种植时间受气候和季节制约。2017年,刘超学习寿光大棚种植经验,投资建成高标准大棚,并陆续引进种植甜椒、贝贝南瓜、网纹甜瓜、绿宝甜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新品种,不仅一年四季都有蔬菜出产,收益也大幅提高。
刘超不断引进和升级农业智能设施。如今,农场蔬菜大棚的生产和管理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以及相关智能设施,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完成对作物的浇水施肥等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经过几年努力,刘超将种植基地发展为一个涵盖多品种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并实现了生态循环的现代化家庭农场,家庭致富的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大幅增收。
发展富硒农业,提升品质增效益
河南省平顶山市“巾帼新农人”、平顶山市绿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秦丽敏通过对耕地土壤进行改良,率先引进种植黑小麦等新品种,生产、销售富硒产品,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之路。
秦丽敏是平顶山郏县长桥镇人,中学毕业后在县城从事第三产业,婚后,丈夫郭亚培先期回村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但收入增长缓慢。秦丽敏意识到,要大幅提高种植收益,还得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高经济价值产品。2011年,她放弃在城里的生意,回家与丈夫一起当起了新农人。
通过自学和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秦丽敏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当时,富硒农业在国内刚刚起步,大部分种植户还不敢尝试,看准发展前景和商机的秦丽敏夫妇,决定先行一步。他们请来农技人员对农田进行测试评估,并制定改良方案,增施有机肥、生物菌肥和硒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含硒量。
改良土壤的同时,秦丽敏四处打听新作物品种。当时,河北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正在推广黑小麦等黑色系列作物,其营养价值高于普通作物,但还没有规模种植。秦丽敏夫妇没有犹豫,与河北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黑小麦品种,按照富硒农业方式种植。
2013年秋天,他们种植的黑小麦喜获丰收。短短几年间,除了黑小麦,他们还引进种植了黑小米、黑旱稻、黑绿豆、黑花生等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了1400亩。他们还开发了700多亩闲置河滩地,种植云南雪桃、大樱桃、红肉苹果等高端水果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秦丽敏积极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滴水灌溉、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等科学技术,确保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经过深加工,公司生产的富硒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售价高于普通农产品三四倍,公司经济效益和当地种植户收益大幅增长。近年,绿禾农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河南省巧媳妇工程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等。
点评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传统农民接受新技术、认同新品种的能力有限,制约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新型农民的出现,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转型投身农业,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巾帼新农人”魏巧、刘超、秦丽敏有几个共同点,即思想观念新、接受新事物快,并深知现代科技对提高农业产能和效益的重要作用。她们在发展产业过程中,自觉应用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大胆引进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使用新设施新设备,从而获得了成功。
当然,科技赋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创业者要结合实际,科学施策,稳步推进,还要善于积极寻求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支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