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脱贫攻坚创造奇迹 乡村振兴续写新篇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姜军旗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对于一个14亿人口大国来说,困扰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这是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人间奇迹!

    精准扶贫创造奇迹

    “党的政策配套套,农民摘了穷帽帽,有吃有穿有票票,走上致富新道道!”在山西吕梁,不少人都能哼唱这则朗朗上口、极具方言特色的新编秧歌腔。

    全国三八红旗手、“金牌月嫂”马金莲对秧歌中的内容体会尤为深刻。

    2015年9月,吕梁市启动了山西首个家政护理扶贫培训项目,将劳务输出作为脱贫攻坚的一个支点。没上过多少学的马金莲在当地妇联干部的说服下,参加了月嫂护理培训,并很快掌握了相关的技能。通过当地政府牵线,马金莲在北京找到了一份月嫂工作,随着护理经验的不断积累,马金莲成了所在家政公司最为抢手的“金牌月嫂”,月收入8000多元。

    “以前觉得家就是世界,现在觉得世界就是家。”走出大山的马金莲在收获自信的同时,想到了还在大山里的姐妹。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马金莲成立了自己的家政服务公司,成为妇女姐妹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带领数百名妇女实现了脱贫致富。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如今,吕梁山护工免费培训已经使7万余人受益,3.6万余人实现就业,其中绝大多数是贫困妇女。“吕梁山护工”就业地区也遍及全国15个省(区、市)的29个城市,成为响彻大江南北的巾帼家政“金字招牌”。

    同样地处吕梁山区的忻州市岢岚县阳坪镇赵家洼村,土地贫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视察,走进赵家洼村当时的贫困户曹六仁、刘福有、王三女的家,十分关切地询问了他们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情况,在赵家洼村,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村民,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

    3个月后,赵家洼村整村易地搬迁。包括曹六仁、刘有福、王三女在内的6户村民“拎包入住”搬进位于县城的广惠园移民新村,住上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曹六仁进入县玻棉厂当上了工人,每个月有2800元的收入,刘福有夫妻成了社区的保洁员,王三女的孙子孙女也进入了特教学校接受特殊教育。

    消除贫困中国方案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闽宁镇“山海小院”,福宁村原党支部书记谢兴昌正在直播间进行直播带货。

    1997年,谢兴昌响应宁夏的移民政策,带着13位村民,历经艰难,从有“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到当时的闽宁村一带,在荒无人烟的荒滩上建起了自己的新家园。

    闽宁,这个当年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福建和宁夏共同建设的生态移民点,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从当年不到8000人的贫困移民村变成了如今超过6万人的“江南小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宁夏闽宁镇创造了中国脱贫攻坚的奇迹,树立了中国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典范,同时也成为脱贫攻坚精神的生动写照地和诠释地。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考察。见证了闽宁镇20年发展的谢兴昌,和总书记一同回忆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历程。“闽宁镇探索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我们要把这个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总书记这样称赞闽宁的发展变化。

    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9个省、14个市结对帮扶中西部14个省区市,全国支援西藏和新疆,东部343个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与中西部573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

    开展定点扶贫,307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592个贫困县,军队定点帮扶4100个贫困村;

    进行社会动员,12.3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7.28万个贫困村;

    ……

    举全国之力,万众一心、同甘共苦,正是“脱贫攻坚”这场国家行动的最大特点。

    全国三八红旗手、26岁的郭子涵是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台北村的第一书记,也是该县最年轻的第一书记。2019年8月2日,郭子涵的父亲,原台北村第一书记郭建平牺牲在扶贫一线。父亲去世十天后,郭子涵主动申请到台北村,完成父亲未竟的心愿。

    修缮道路,改造危房,新建蓄水池解决全村人用水需求,因地制宜鼓励村民扩大产业提高收入。郭子涵从最初的因怀念父亲才要求到一线扶贫,到如今心中装满群众,她和乡亲们正满怀信心一笔一划书写乡村振兴之路。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位大国领袖,把最弱势群体的民生事以钉钉子的精神誓抓到底。

    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全国300多万驻村扶贫干部扎根基层,下足“绣花”功夫,为扶贫事业默默奉献,还有黄文秀、张小娟、姜仕坤等超过1800人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的战场……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无与伦比的领导力、组织力和执行力的有力诠释,也正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乡村振兴再续辉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新的征程,是脱贫后的新挑战。

    中央明确设立5年过渡期,对脱贫地区、脱贫群众“扶上马送一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设置了各具特色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帮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不让一人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再度掉队。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同市云州区时走进黄花地里,嘱咐大家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袭来,但位于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坊城新村的黄花产业园里,黄花酱、黄花酱菜、黄花代餐粉和黄花饼4条黄花加工生产线仍加大马力运行。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云州区先后出台各类扶持政策20多项,累计投入资金4亿多元扶持黄花产业发展,并开启全程“保姆式”服务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种黄花;给予农民每亩1000元补贴;黄花种到哪里,水力设施跟到哪里;新建晾晒场地、开放公共场地,解决晾晒难题;为黄花上保险,彻底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实施“黄花贷”,缓解资金不足问题……

    短短几年,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从2013年不足3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7万亩,形成1个2万亩、8个万亩片区和109个专业村,产值达到11.18亿元。引进培育黄花龙头企业17家,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创办了50家集体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采摘管理劳务和收益分红,贫困户人均收入3800元。

    随着黄花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返乡就业。据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介绍,为了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从事黄花产业,大同市依托黄花产业,进行全产业链的技能培训。“既确保了我们村的年轻人有技能、留得住、能挣钱、有发展,同时也为我们黄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2021年,云州区还将黄花产业与生态旅游、文化康养进行深度融合,打造了23个乡村旅游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坊城新村成了其中最热门的网红村。

    远在云贵高原的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院门口的“笑脸墙”上,一张张村民的笑脸,向游客讲述着他们的幸福。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时隔多年,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妇联主席彭龙芬仍然对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时的这句话记忆犹新。

    近年来,花茂村坚持走农旅文融合发展道路,打造了集红色、乡愁、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生态田园综合体,建设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带动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达到近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亿元。

    从长城脚下到烟雨江南,从山海关外到西南边陲,一个个曾经的贫困山村,变身“花园小镇”,无数村民的笑脸汇聚成一幅壮美的小康画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在这条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彻底改变贫穷面貌的奋斗之路上,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无数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