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苳甜
五月,我们迎来了“立夏”。像很多节气一样,先祖们把对初夏万物繁茂的体悟揉进美食之中,比如斗鸡蛋、尝三鲜、煮蚕豆等。而在镇江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清香甜糯的乌米饭是立夏必吃的美味。老人们常说,一碗乌饭能解一夏的暑气,吃完乌饭夏天就来了。
乌米饭颜色黑亮,吃起来软糯清香,它曾被《舌尖上的中国2》收录,随后就从地方传统食物变成了“网红”。实际上,做乌米饭只比平时做饭多了一道程序——用乌饭树的嫩叶捣汁后浸泡大米,再蒸煮。乌米饭讲究不时不食,每年想吃到一碗软糯清香的乌米饭,只能耐心等嫩嫩的乌树叶子长出来。
“岂无青精饭,令我颜色好。”唐代杜甫诗中所说的“青精饭”,就是现在的乌米饭。据说“青精饭”是由道士发明的,乌树叶也称南烛,是一味中药材,在古药典中有记载,“久服轻身长年,令人不饥,变白去老”。乌树叶另一个特性是可做成随身携带的干粮,饱腹感强。
做乌米饭的乌树大多生长于中低山地,每年春天开出筒状的花,其果实为紫黑色,果浆也呈紫黑色并带些甜味。近些年野生乌树越来越少,到了做乌米饭时,菜场里的乌树叶都成了抢手货。
将新鲜的乌树叶取汁,最传统方式就是3:1揉搓法,3斤水配1斤叶子,直接上手揉搓叶子出汁,可戴上手套避免手被染黑;另外,也可将叶子倒入水中煮出汁;还有最简单的方法,将叶子与水一并丢入料理机中打碎出汁。乌树叶取出汁后还需过滤,再将过滤好的树汁浸泡糯米,放进冰箱冷藏一晚。第二天取出来时米的颜色已变了,然后蒸饭,
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立夏这3天人们会吃乌米饭。每年三月三是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节日“乌饭节”,这一天畲族同胞都会举行盛大歌会、祭祖先拜谷神,还要吃乌米饭、举办盛宴等招待来客。
四月初八乌饭节则有很多版本,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因为乌饭可口又有益于健康,人们便争相煮乌饭赠送亲友,于是流传成俗。
立夏吃乌米饭,一直是杭州人的传统,安徽皖南也有此习俗。老人们说吃了乌米饭,蚊虫不会咬。乌米饭还具有食疗调补功效,能补益脾肾,有止咳、安神、明目、乌发等功效,适宜体质衰弱者调养。据说战国时期,孙膑被关在猪舍,老狱卒用乌树叶煮出乌黑的糯米饭,再捏成饭团偷送给孙膑吃,孙膑因此活了下来,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就是立夏那天。
如今在江浙地区,立夏吃乌米饭已是一种家常,每一个家庭主妇都会做乌米饭。她们一般将乌米饭做成两种味道,一种煮好的乌米饭撒上白糖为甜味,另一种将乌米饭配上腊肉丁、豌豆搭配成咸味乌米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