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全世界有记载的可食用昆虫约3000多种

向昆虫要蛋白,药食皆宜


    ■ 澜欣

    “黄蜂、蜜蜂、蝉、草蜢、柞蚕蛹……既能食用也能成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博士生导师夏文水教授近日指出,昆虫是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资源和营养宝库。目前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方式,从昆虫中提取出的蛋白质,既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又可提取出不能自行合成的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正在成为增强人类体质最好的食物成分、营养强化素和绿色健康食品。

    “昆虫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群体,占所有生物的50%以上,它们的生存与踪迹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夏文水介绍,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全世界有记载的可食用昆虫约3000多种,其中最常食用的昆虫是鞘翅目。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取食蟋蟀、蚂蚁和蛾类等昆虫强身健体或治病的习俗,《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蝗虫、冬虫夏草、蝼蛄、蟋蟀、棕虫、蚕蛹等80余种昆虫具有药用价值。不同地区和民族也有各不相同的食虫风俗,如湖南湘西一带喜欢吃炒、烤蜂巢;广东、广西视龙虱、田鳖为珍贵食品;蜜蜂采集的蜂蜜,早已是人们最喜欢的食品之一;昆虫蛋白则是从昆虫的各个生长阶段如卵、幼虫、成虫、蛹、蛾等分离提取的蛋白质。

    据相关研究显示,目前有数千种可食用虫体富含蛋白质量,普遍含量在50%以上,例如蜜蜂和白蚁干体蛋白质含量超过80%。“这些昆虫蛋白氨基酸组成种类齐全,含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所需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普遍为肉、蛋、奶的2—10倍。”夏文水说。

    我国一直重视发展昆虫食品产业,中国昆虫学会1987年就专门成立资源昆虫专业委员会,加强昆虫蛋白类食品的开发研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主任陈坚认为,加快开发昆虫食品和有效药品,可以满足运动员、老年人、少年儿童对营养健康和药用的需求,推动我国未来食品和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

    江南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结合无锡地区昆虫养殖产业发展,开展了对蝇蛆、蚕蛹蛋白营养功能与利用的系列探索性研究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突破与成果。江南大学科研团队对蝇蛆的研究显示,蝇蛆中粗蛋白含量达到近63%,蛋白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近48%;蚕蛹粉中粗蛋白含量超过50%,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约占氨基酸总量的近40%。这表明蝇蛆粉和蚕蛹粉是非常优良的蛋白资源库,拥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科研团队还从蝇蛆蛋白粗提液中分离得到两种抗菌肽,其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多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有较强抑菌效果,为蝇蛆蛋白源抗菌剂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可行方案。

    “目前,我们所研究的技术成果,已开始应用到饼干、面包、糕点以及相应的不同风味口感的系列蛋白饮品,形成了从昆虫养殖到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夏文水说,近年来他们以昆虫蛋白如蝇蛆蛋白、蚕蛹蛋白为原料,针对不同人群营养和生理功能需求,深入开展了制备活性蛋白粉及其相关方便营养健康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