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须虫
人社部、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针对面向社会开展的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评价发证活动,聚焦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现象,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问题,以及媒体报道、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部署开展“山寨证书”网络治理工作。
“山寨证书”是“忽悠考证”畸生的乱象,名目繁多的培训与考证缺乏权威与质量,全靠“吹”来炒作,严肃的技能培训沦为欺骗营销的套子。因此,针对“山寨证书”的诸多乱象,开展网络治理十分必要。
此次网络治理工作将有利于营造诚信、公正的培训考证社会舆论氛围,为考证的虚火扬汤止沸。
“山寨证书”乱象的根源,是考证与培训被放任市场蛮荒,尤其是不少培训机构与发证机关是同一单位,既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因为缺少为所发证书把关的第三方,技能技术培训最终沦为了卖证的游戏,参与培训者既得不到有质量的技能指导,也拿不到有含金量的证书。
据报道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全部取消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和用人单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应该说,这是一种合理的方向和趋势。然而,相关部门在充分放权的同时,也要把好监管关。行政单位从培训与考证中退出只是角色转换,即从评价者、发证者转向证书市场的监督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不闻不问。
正因如此,社会职业培训可以放任市场组织,但考试与认证必须纳入监管。如,对市场职业资质认证实行审查备案及目录制度,赋予国家级合法行业组织相关职业资质认证管理的权利,由其对职业专业进行“定义”,提出能力技术标准,提出培训指导大纲、考试评价办法等,为市场培训确立“标准”……
只有通过引导和规范,营造社会职业培训与考证的良好市场环境,建立有序的市场竞争,才会给“山寨证书”乱象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