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昌莲
随着虚拟偶像走红网络,不少企业开始启用虚拟偶像作为代言人,各网络平台上也涌起虚拟网红博主带货热潮。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为品牌带来了更多商业可能,但业内人士认为,虚拟偶像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效果还有待市场检验。
近年来,企业推出虚拟代言人已成为品牌营销潮流,背后原因或许正是企业为迎合新消费受众所进行的尝试。与真人偶像代言不同,虚拟偶像代言人没有不可控的绯闻、丑闻等负面消息,形象不会“翻车”,安全系数显然更高,可以减少相关成本。换言之,起用明星当代言人如同双刃剑,企业品牌当然能够借助代言人的名气,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代言人一旦出现舆论风波,同样会给品牌带来冲击。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尽管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用虚拟偶像担任品牌代言人,但这一市场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国内虚拟偶像头部IP较少,更无法达到日本、欧美等国家在各年龄层都有受众的国民级地位,国内不少品牌企业其实并不敢过多深度合作,只能摸索试水。在此前虚拟偶像直播带货时,也出现过“事故”。同时,找虚拟偶像做代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今二次元市场每天都有全新的IP和动漫作品出现,很难判断哪些虚拟形象会在市场中掀起风潮。此外,虚拟代言人无法使用相关产品,无法传达真实的消费体验,因而对其代言产品真实性及质量优劣,均无法保障。
要规避虚拟偶像代言中的虚假广告,就需要管理部门尽早介入。首先,广告代言是一种商业活动,必然要遵守基本商业规则:真实无误。同时,广告代言更是一种法律行为,虚拟代言人不能“虚话实说”,如果一味夸大其词,误导公众,就是一种违法行为。这就要求,推出虚拟代言人的广告商,应做足功课,认真考察产品的功能、效力和产品质量,避免因为虚假代言,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一旦发现有虚拟代言人涉嫌虚假广告,必须严格按照广告法的规定,对相关企业及广告商进行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