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近年来,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迅速发展,催生一大批分工精细的新就业形态,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其中,青年是新业态从业人员的主力群体。本报即日起开设“女报深体验”栏目,通过体验式采访关注新业态女性劳动者的职业状态、职业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劳动权益保障诉求等,展现女性劳动者在岗位上的时代风采和价值诉求。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徐阳晨
“五一”假期的一天上午,在被称为“宇宙中心”的北京五道口,没有了往日的人头攒动。因疫情防控要求,“五一”期间,北京禁止堂食服务,很多餐饮店设置了外卖窗口,平时人满为患的美食城如今只见满桌子的打包盒和往来奔走的外卖员。美食城门口,美团外卖女骑手林小霞正聚精会神地盯着派单后台,准备抢单。
因为女骑手并不多见,林小霞的“装备”看起来有点儿特别,黑色的口罩外面蒙着一条黄色纱巾,还戴着护膝、手套,虽然武装严实,但小巧的耳环和手链还是透露出她爱美的天性。这个皮肤白皙、眉清目秀的29岁女孩儿,已经是有三年经验的“元老级”骑手。林小霞笑着说:“干我们这行,虽然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戴着大檐帽、大口罩,别人看不清我们长什么样,但我还是希望能清清爽爽、利利索索出行,给自己一个好心情,也给商家和消费者留下好印象。”
“工作时钟”
每天早晨6点,林小霞便准时从自己的小出租屋出发,骑车6公里赶往骑手站点,准备迎接第一单。“送完早餐后,九十点时我会休息一会儿,再吃个早饭,这期间,如果有零散的单子我都会去抢。到十点四五分后,就开始了一天‘战役’中最焦灼的时段,我需要在午高峰时段完成10余单,运气好的话,好几单会送往同一个小区,运气不好的话,独单和远单分到你头上,也得去送,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要步步计算,争分夺秒。”林小霞说,只要完成一天12单最低标准,一周在四五百单,基本上月收入会过万,这在骑手当中,属于中高收入。
在与林小霞一同送餐过程中,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发现她虽然方向感不强,但速度总能比别人“快半拍”。林小霞坦言,外卖骑手绝不是靠苦力、蛮力干活儿的工作,其中有许多技巧经验,需要用心去积累学习。比如,在早晚高峰时段,她会熟记工作片区内所有能抄近道的小路,一旦发现前方堵车,立马改变路线;她会预估订餐人下楼所需时间,提前打电话约对方取餐,节省双方等待时间;如遇客户联系不上的情况,林小霞则立刻将外卖放置安全、显眼的位置,再给对方拍照留言;商家出餐过慢,她会先取其他订单,再算好时间掉头回来……
/ 记者手记 /
奔走在繁华都市的大街小巷,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他们在奔跑中追逐梦想,在忙碌中品尝苦累,他们就是外卖骑手。
在这千千万万骑手中也不乏女性的身影,像林小霞一样,她们温柔坚定,她们坚韧质朴,她们乐观开朗。记者跟随林小霞奔波一天,深感骑手工作的不易,他们不仅要时刻精准计算、争分夺秒,而且要克服长期骑行,风霜雨雪所带来的身体不适。无论多紧张的节奏,多狼狈的场面,林小霞都能沉着处理,微笑面对。她说每个行业都有“苦”与“乐”,青春奋斗的意义,就是将所有的苦化为人生精彩的乐章。
如今,“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为更多劳动人口创造就业机会,外卖骑手这一职业也为解决就业和保障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让林小霞内心前所未有的坦荡,也得到了自己满意的收入,同时获得了城市的接纳和尊重。
经过一天的体验,记者发现居民对骑手工作的依赖之深超乎想象。一餐饭、一桶水、一盒药……正是因为有了骑手们的终日奔波,赋予了城市便捷,慰藉了漂泊的心灵,守护了你我的安全。他们不仅是物品的传送者,而且正在一点点打造城市密集复杂的物资运输大动脉。
以我之青春筑梦想之帆,担时代之责。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人,在路上,只为需要我的人,在路上当你看到擦肩而过的外卖骑手,请对他们默默说一声“辛苦啦!”
林小霞的脑子就如一部精密的计算机,时刻计算距离与时间比。“我会不停地刷新后台,计算一趟远程下来最多能带几单,哪些单需要步行爬楼梯,哪些单直接可放入快递柜,设计的路程是否能再接单,遇到堵车、失联等意外情况要预留出多少时间。”林小霞说,在平台的时间控制内,骑手也要找到多种解码方式,要比大数据算法更快、更灵活。长期以来,林小霞的职业习惯已成为一种本能,只要一看到送货地址和时间段,就能大致判断这单适不适合自己接。
“当然,这不意味着你能挑挑拣拣,不好送的单子也要有人去服务,如果大家都不送,真的会有人吃不上饭。”林小霞笑着说,外卖骑手是老百姓依赖最深的服务行业之一,在“送”与“不送”之间,很多骑手还是会服从大局,很少抱怨,服务上也克制有礼,这个职业的自律感和规则感也在慢慢形成。
职业尊严
林小霞是河南商丘人,在步入骑手行业之前,她做过餐厅主管、金融理财,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兼职骑手工作,干了没多久后她便决定辞职加入这个行业。“在我做过的这些行业中,骑手的收入算是最高的。这份工作是多劳多得,只要付出努力,在收入上是一定可见回报,而且时间灵活,以周结算,如果有事或者身体不适,可随时休息。”在林小霞看来,对亟须改善生活状况的她来说,这份工作更具“保障”。
骑手工作的“苦、累、委屈、危险”,林小霞都品尝过。最委屈的一次,林小霞因为着急送餐,不禁询问催促店家出餐进度,被店里的老板娘当众训斥。“我记得那个老板娘骂了我很久,我都一直忍着没出声,后来她指着我说‘你不就是一个送外卖的嘛,牛气什么?’那一刻,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睛里直打转,我气不过回了一句,‘我不偷不抢,靠自己双手挣钱,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再回忆这件事时,林小霞的眼圈依然泛红,她说,不管多么不愉快,那个店家的单子还得接着送,只是尽量克制礼让,避免发生冲突。
所幸,随着骑手与千家万户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样的事越来越少,林小霞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闭门羹、冷嘲热讽、拒收投诉”,她已能淡然面对,“还是要换位思考,如果客户在导航中看到你一直在小区打转,而餐迟迟没上来,他们的确会恼火。这个时候,我会先缓和气氛,道歉并解释原因。”林小霞观察到,大多数客户的情绪会随着骑手的态度变化而变化,如果骑手温声细语地解释,体谅对方的烦躁情绪,很多人也会理解并很快平和下来。
如今被问到骑手工作带来的好处,林小霞肯定地说出“尊严感”三个字。因为收入的提升,林小霞从合租房里搬到了单独的一居室,房子虽小,但不用在逼仄的空间里与别人“挤生活”,让她在北漂数年后终于有了“家”的感觉。“我靠自己的能力吃饭,不用违心讨好任何人,不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每天活得很坦荡。”“尤其是疫情期间,除了食品,很多日用品也都依托快递服务,我特别能感受到一些老人和出行不便者对这个行业的依赖和尊重。”
有一次,林小霞敲门送餐,因为居家隔离原因,客户在门口给她放了两个大橙子,同时附上一句“辛苦啦”。林小霞被逗笑了,连声说谢谢。这样的暖心客户还有很多,“小玩偶、小帽子、小纪念品……”她把这些客户送的礼物都放在房间里,每天出门前看一眼便心生暖意。
别样生活
冬寒夏暑,风雨泥泞。林小霞很少会出现在骑手休息区,常被同行称为“停不下来的人”。她以五道口为中心,近则五六公里,远则跨区至西单、天通苑,平均每天骑行260公里。“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在我看来,出来就是要工作的,感觉累了就回去好好休息,不要死磕硬撑,既不能单纯耗时间,也不能偷懒浪费时间。”林小霞清楚地认识到,工作虽累,但这个“度”可以自己掌握,不以“损耗身体”为赚钱的代价,是她必做的职业功课。
因为长期骑行,林小霞的膝盖不时受寒,为了让腿休养一阵,林小霞这几周选择了同城核心业务。“跑远程单相比早晚高峰送餐,优点在于大多数时间是在车上,不用不停地跑小区、上下楼。虽然业务量少点儿,但不间断地接单,收入也不错。”林小霞认为,不管做哪一行,都要有张有弛,遇到阻力不能总是抱怨、退缩,换一种打法,未免不会柳暗花明。
喜欢风一样的生活,也喜欢宅家模式,林小霞每天晚上八九点有规律地收工,回家后,也像其他年轻女孩那样喜欢追剧、敷面膜。平时她会在网上选购时尚的衣服,虽然工作时穿不上,但她每季还是会准备几套漂亮的服装,作为自己辛劳工作的奖励。这几年下来,除去孝敬父母和帮助亲朋,林小霞攒下了一些积蓄,为将来创业做准备,实现自己更高更远的事业和梦想。
未来可期
“骑手是偏体力型工作,但招聘时没有性别歧视和待遇差别,最终大家都是以业绩说话。”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骑手行业的竞争也越加激烈。林小霞认为,女骑手的优点很明显,在对待冲突矛盾时,更加克制冷静;在面对客户特殊情况时,也更加耐心细致。她希望平台能够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保机制、规范入职门槛,避免过度竞争,吸引更多年轻女性加入,她们充满朝气、韧性,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亲近和安全感。
记者获悉,美团等外卖公司正在通过“站长培养计划”等方式拓展骑手职业发展的空间和时间,针对女骑手这一稀缺但不可替代的群体,外卖公司及其他相关社会力量不定期组织了发放暖心包、红糖姜水,进行线上礼仪、安全培训,以及免费“两癌”筛查等活动。林小霞也感受到了行业对“女骑手”的重视,“这样的个性化福利给予了常年‘单枪匹马’作战的骑手温暖与关怀,让我们漂泊不定的心渐渐找到了归属感。我想,我会在这个行业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坚定。”
在记者一天的体验结束后,林小霞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匆匆进入了下一轮接单循环,她白色的电动车上,配有粉色挡风罩和一把粉色小伞,在路上、在风中,显得格外明亮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