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之妻郭素萍:

“果树是果农的饭碗,我要帮他们端牢”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丽婷

    近日,郭素萍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一张照片:穿着迷彩服的她带着两个研究生,和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站在核桃示范园里,察看核桃树的生长情况,给研究生布置下一步的试验。曾感慨“和‘树孩子’在一起天天开心快乐的”的她,幽默地给照片附言:“五四青年节快乐!花果飘香,就是有点热,免费桑拿。”

    3月11日参加完全国两会回来后,郭素萍就一直待在邢台市西部山区,在内丘、临城等地的果园里穿梭。观察她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她每天都会发出一条“纪念李保国教授逝世六周年”的文章,同时也会发出这样一类信息:“下雨了”“降温了”“又变天了,做好防雹”……看似不经意的天气预报,其实有着特殊的作用,它们很快把天气情况传递给了果农们。这些年,每年300多天“跑”在山区果园的郭素萍,微信加得最多的人就是果农。郭素萍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有了微信,好多事情变得好办了,即使到不了现场,也能通过视频指导。”

    郭素萍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太行新愚公”的李保国的妻子、“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负责人。

    多年前,为彻底改变河北省山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旱、薄、蚀、穷、低”的状况,实现河北省山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带领团队长期在山区农村第一线,从事山区林业技术开发研究与推广工作,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使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140万亩荒山披绿,山区增收35.3亿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保国太行山区精准扶贫模式”。

    李保国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这期间,志同道合,同为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的郭素萍,始终追随丈夫,把家都“搬”到了太行山区的乡村。李保国教授去世后,她拭去眼泪,收起悲伤,义无反顾担起责任,带领“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扛起“李保国精神”的旗帜,接过李保国的接力棒,继续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郭素萍告诉记者,“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有30余人,由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组成。团队成员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一如既往地奔走在生产一线开展思想和技术扶贫。

    “团队里好多老师都有课,再加上疫情,现在他们没办法实地去指导,但他们都通过电话、视频来指导果农。”郭素萍告诉记者。

    在“李保国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方案”的引领下,6年来,团队不断创新、发展。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团队成员突破了老苹果园大苗原位重建早期丰产技术,2018年,该技术在核心示范基地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实现了1年栽树、2年有产、3年亩产苹果2888.1公斤的可喜成果,在滦州鸡冠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实现了该技术的完美复制。并开发出苹果酒、苹果脆片等系列产品。

    核桃低产劣质园改造技术通过高接换优使低产低效核桃园亩产量提高了110公斤,亩产值提高了2200元。开发出核桃多肽、核桃橡皮泥、核桃酱等多项附加产品。

    团队科技兴农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如今又在滦平、滦县、易县等地新建示范基地10个,受益面积260余万亩,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

    团队科技兴农的脚步跨越河北,他们抵达新疆、湖北等14个省区370余个市县,以现场、电话、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

    “果树是果农的钱袋子、饭碗子,我们要帮助他们端得稳、端得牢、端得长远。”已经64岁的郭素萍说。而团队这种造血式产业扶贫新路,为我国贫困群众的快速脱贫致富树立了样板和典范,为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表率,为特色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和可复制的新模式。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