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韵曦
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恰逢我国首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5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联合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家庭教育与网络素养”研讨会。研讨会聚焦“e起陪伴·遨游网海”主题,围绕青少年网络保护和发展中的家庭教育问题,重点探讨了数字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提升、家庭教育促进法配套政策和法规的完善、未成年人消费观与用网习惯的培养家-校-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等议题。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和机构的13位专家学者就主题展开深度对话和交流。专家一致呼吁:家庭要切实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一起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长。
加强家庭网络素养教育 当好“数字家长”
网络时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均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以2022年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数据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相互关系,呼吁实施家庭网络素养教育计划,包括:家长需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水平;注重沟通,增加温度,减少不必要的控制;安全上网,引导青少年识别有害垃圾信息;引导青少年正确参与网络互动,健康文明上网,家长要承担起第一导师,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教导孩子恰当利用网络为自己塑造良好形象;鼓励孩子从网络内容消费者转变为内容创造者,规范孩子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
中国儿童中心家庭教育部部长霍雨佳总结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网络生活存在的问题:一是家长不能完全掌握儿童的上网活动;二是对儿童上网行为缺乏科学的监管,力度不够,效果有待提升;三是家长对儿童上网活动的教育作用有限;四是亲子网络关系不佳。她提出家庭教育网络监护策略: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要建立良好的网络亲子关系,家长与孩子一起塑造安全、健康、积极的网络消费文化。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郑素侠认为,在数字时代,亲代与子代之间形成包括技能、知识、信念差异在内的“数字沟”,子代凭借新技术的掌握获得“反哺”能力,在代际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要建立家庭协调民主、传播隐私管理、亲子共同成长的新型亲子关系,适应数字环境,培养合格数字父母、数字公民。
中国传媒大学法律系主任郑宁分享了“依法带娃”的理念和方法。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尊重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青少年互联网学习、生活、娱乐时间规划能力;提出要从合法合规、隐私保护、消费保护、网络防沉迷等方面加大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赋能。
护航未成年人与“网”共成长
互联网时代做好家庭教育,需进一步加强家-校-企-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为未成年人合力筑起网络安全屏障。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有九成1.84亿未成年人在上网,三成以上的孩子在六岁前就已上网。她建议,家长要主动提升能力、履行责任,营造有温度、有闲暇、有规则的良好家庭生活。同时,全社会要树立儿童友好型环境理念。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分享了家庭网络素养教育实践探索的广州模式:以研究为基础,摸清儿童数字化成长规律;以课程为核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党政工作为统揽,将家庭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政府主导的网络空间治理行动。
2021年至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对监护人的需求愈发明确,但实际落地过程中,仍出现一些监护人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账号、监护人主动协助未成年人完成成年人人脸识别使得防沉迷系统失效等法律、家长责任等方面的问题。腾讯未成年服务中心资深教育专家马滢表示,腾讯将持续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总结表示,青少年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互联网平台、政府相统筹协调的网络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还将携手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完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形成政府、高校、行业组织、企业、家庭等全社会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