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一涵
5月17日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的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为人们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年轻人为简化现实程序而高声欢呼时,在互联网中“缺席”的老年人的需求也需要被聆听。
近年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互联网的使用场景被前所未有地高度普及,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也格外清晰地横亘在公众面前。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报告显示,自2017年起,老年群体微信支付金额增长率基本呈直线增长,以2017年第一季度为基准,2021年第二季度增长为5227%。从“持健康码出门”到“社区团购”“平台买菜”,向老年人推广便利的数字技术,不仅是高效社会治理的需求,更是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支持保障。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已经在着力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问题,积极探寻缩小“数字鸿沟”的有效办法:工信部去年以来开展了“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目前已有100余家网站和App初步完成了适老化改造;北京市推动首批与老年人和障碍人群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51家网站和26款App开展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工作;杭州市打通“市民卡+健康码”系统,推出“卡码合一、刷卡读码”模式方便老年人出行……
数字技术适老化问题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数字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注定会为老人带来学习成本,网站和应用可以尽量降低门槛,但迈过门槛的“第一步”则需要老年人的努力和来自身边的扶持。来自家庭成员的耐心教学不仅能帮助老年人理解新技术,更是以信息反哺孝心与关爱。
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未来,集合多方力量、坚持关注落实、不断优化智能技术环境,老年人充分享受数字化生活便利的未来就一定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