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医生刘天舒

点燃更多肿瘤患者心中的希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丁秀伟

    □ 李铭耕

    她倾注了25年,从默默无闻做到行业翘楚; 她奉献了18年,将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发展壮大。她就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刘天舒。

    作为一名医生,刘天舒的年门诊量超过7000人次; 作为研究者,她发起并完成了6项中心临床研究,主持肿瘤新药研究32项,参加国际和国内多中心大型临床研究140余项。

    刘天舒是上海女医师协会评选的“上海最美女医师”,也是肿瘤病人眼中的好大夫。

    一步步发展壮大肿瘤科

    1997年,硕士毕业后的刘天舒进入了中山医院的消化内科,并在2001年,拿到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奖学金前往比利时学习肿瘤专业。2004年,赶上中山医院兼并一家二级医院并开拓肿瘤科的机会,刘天舒在她35岁那一年更换了跑道,从消化专业转向了肿瘤专业,并接管了分部肿瘤科。

    来到这里工作,相当于白手起家。肿瘤科病房设施老旧,收治的都是临终的肿瘤患者,刘天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边攻读博士学位,一边学习刚起步的肿瘤专业;一边兼顾临床工作,一边参与科室的建设,那一年,她的儿子刚刚2周岁,刘天舒就这样在属于自己的赛场上进行着“铁人五项”的角逐。

    “爱拼才会赢”少不了“三分天注定”。那些年正赶上国内肿瘤专业的快速上升期,国际上肿瘤诊疗也取得很大进展,随着靶向药物进入中国,新药的临床研究开始兴起,刘天舒凭借中山医院的平台以及自身的实力,逐步得到国内行业大咖们的青睐,开始有机会接触到新药方面的研究。起步阶段相当困难,由于当初的科室硬件以及人员的资质薄弱,并不能顺利开展这些项目。刘天舒还清晰地记得带着团队做的第一个项目是借用外科的研究资质来接的,她就是在这一步一步的耕耘中提高了科室的研究能力。

    2016年,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调整,肿瘤内科原班人员全部搬回到中山医院总部。这个回归对于刘天舒个人及整个科室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至此中山医院的肿瘤内科进入到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现在回头看,刘天舒说,她更感恩这12年的历练。

    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长的带领下,中山医院整合医院内部资源成立了肿瘤防治中心,刘天舒作为秘书长负责内部事务的统筹协调,中山医院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肿瘤科排名第二的三甲医院。

    以新模式应对时代发展

    20世纪90年代,肿瘤发病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了综合性医院中的肿瘤病人越来越多。中山医院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有必要成立肿瘤科。

    在肿瘤诊治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多学科团队”的模式。肿瘤内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员, 参与诊断和治疗决策,包括后续并发症的处理。

    被问及中山医院肿瘤内科和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差别时,刘天舒总结说:“相比于肿瘤专科医院的专科化和细分化,我们医院肿瘤科的特点是我们的医生前期经过内科的培训,内科的处理能力比较扎实,对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急诊和并发症的处理,可能是优于专科医院的。”

    刘天舒告诉记者,中山医院的目标不仅是成为临床一流的医院,更要成为“研究型医院”。“国际上很多高水平的医学中心和科研机构实际上是一样的, 需要不断地创新。人才和教育是需要传承的,这样才能完成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迭代。”她说。

    肿瘤病人心中的好大夫

    “我连做梦都在奔跑。”刘天舒这样说。

    刘天舒在门诊要面对的患者,一个上午至少40多人,一直要拖到下午才能结束。就连通过线上平台咨询刘天舒的患者都说“刘主任的号太难预约了”。面对庞大的病人数量,宝贵的门诊时间更是要争分夺秒的利用。

    所以只要一有交流的机会,刘天舒都会选择用一种春风化雨的方式面对她遇见的每一个病人。一位病人回忆说:“刘主任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面对焦急的病人和家属总能够耐心地讲解治疗机制和手段。”

    如今,刘天舒开设了“刘天舒教授工作室”微信服务号,向患者传递正确的疾病治疗知识,她希望通过科普更多医学知识,点燃肿瘤患者心中的希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