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爱生活·绿色科技 PDF版下载

版面: 爱生活·绿色科技

我国每年快递包装废弃物达百万吨,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但快递包装总体回收率不到20%

“瘦身”+循环,让快递包装“绿”起来


    本版插图:小丽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张峥

    一支圆珠笔竟然包了一米多长的塑料膜;一瓶指甲油套了3个大小不等的包装纸盒;一件衣服,先包一层纸装进塑料袋,再套个纸盒,纸盒外还要套快递袋,总共4层;打开鞋盒大小的纸箱,里面是一个缎带礼盒,礼盒里是一只布袋,袋里有一个两指宽的小纸盒,打开盒才终于见到口红;在生鲜电商平台买樱桃,除了纸盒和里面的泡沫箱外,居然每颗樱桃都单独套着一个泡沫网格袋……近日,几位北京居民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纷纷吐槽他们收到过的包装过度的快递物品。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购中的过度包装已是随处可见并习以为常。统计数字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日均业务量已突破3亿件大关,我国快递业每年消耗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并呈快速增长趋势。“五花大绑”的快递包裹拆开后,大量纸箱、塑料包装袋和泡沫填充物沦为生活垃圾,给环保带来巨大压力。数据显示,在我国特大城市中,快递包装垃圾增量已占生活垃圾增量93%,部分大型城市在85%至90%。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件小小的网购物品被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物裹成了“套娃”,“虚胖”的快递包装既浪费资源又不环保,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已势在必行。

    我国每年快递包装废弃物高达百万吨,既是能耗浪费又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过量包装的生产制造本身就是能耗浪费,处置时又将对循环使用和环境承载造成压力。”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韩雪山说。据统计,2020年全国快递包裹达830亿件,其中快递包装40%是塑料袋、50%是纸箱、10%是文件封。令人担忧的是,当前我国快递包装物总体回收率不到20%,其中纸盒回收率不超过50%,而包装填充物、胶带等塑料制品的回收率几乎为零。由于缺乏相应回收渠道,海量的快递废弃包装最终混进生活垃圾一并处置,主要采用填埋处理,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有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

    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杨骏介绍,每年由快递包裹带来的包装废弃物可达百万吨,这些包装垃圾以纸张、塑料等形式为主,其原材料大多源于木材、石油等。据专家测算,生产一吨纸需砍伐17棵10年生大树;生产一吨塑料袋需消耗3吨以上石油,2020年快递塑料袋共消耗聚乙烯48万吨,相当于耗费了2000万吨石油。

    此外,过度包装更伴随着高污染。比如透明胶带,其主要材质是聚氯乙烯,需耗时百年才能降解。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累计使用胶带约169亿米。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曾现来表示,胶带和塑料袋等较难降解,在大气和水体中长时间留存会带来污染,若对其进行焚烧,也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态污染物。

    商品包装过度也涉嫌欺诈,为快递包装“减负”刻不容缓 

    北京的程女士告诉记者:“拆快递有时也算个大工程,撕开层层胶带,打开纸箱,再割开被胶带缠紧包裹的气泡垫,货品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尤其是化妆品,常常是一个小瓶子被密不透风地包裹了四五层,实在很没必要。”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0年对电商平台商品包装抽查时发现,50批次商品中有12批次涉嫌过度包装,其中化妆品包装不合格率高达70%。

    近年来,快递包装“用力过猛”已是老生常谈并频频引发关注。2020年9月,我国新修订实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一次规定了生产经营者未遵守商品包装的强制性标准的法律责任。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全面建立统一规范、约束有力的快递绿色包装标准体系,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到85%,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700万个,快递包装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水平明显提升。

    那么,过度包装为何仍屡禁难止?“包装具有容纳产品、保护产品、标示信息、促销等几大基本功能,片面强调促销功能就有可能导致过度包装。”韩雪山表示,小物件大包装、轻物件重包装、重复包装等,是目前市场上商品过度包装的主要形式。一般来看,商品售价的10%用作包装,便可实现包装的基本功能;但一些商家有意借助精美包装提升商品附加值、增加“含金量”,或者以包装区分产品、制造差异性,远远超出了包装的基本功能,甚至有涉嫌欺诈的可能性。中消协也曾指出,凡包装体积明显超过商品本身的10%,包装费用明显超出商品价格的30%,或可判定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商业欺诈”。

    近日,工信部组织完成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的编制,新标准提出,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层数不应超过3层,除直接与内装物接触外的所有包装成本不超过产品售价的20%,并对不同食品的商品必要空间系数作出规定。该标准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以进一步规范食品和化妆品包装要求,引导绿色生产、倡导绿色生活。“通过对包装层数、成本及空隙率等指标进行定量限制,划定了食品和化妆品包装的底线,将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回归。”韩雪山表示,目前《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也正加快修订,出台后将完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相关制度,有利于逐步从供需两端扭转商家及消费者的包装意识。

    此外,虽然快递过度包装表面看是环保观念问题,深层探究也是快递行业的内部管理问题——因为“野蛮快递”屡见不鲜,导致对快递运输环节不放心,商家希望以过度包装来取信消费者,消费者希望过度包装能带来安慰,快递包装也因此越来越厚重。

    破解快递过度包装的关键还在于快递企业。不久前,国家邮政局公布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快递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为快递过度包装“瘦身”。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近日也表示,过去三年来,在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推广电商快件原箱发货,减少过度包装;快递包装的循环使用,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凸显环保效益;在快递网点设置快递包装箱回收点,方便居民定点参与回收。

    整治快递“臃肿”包装,不仅要“减量”还应加快推进“绿色循环”

    “在2019年绿色快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后,整个快递行业已经开始了全面绿色行动,快递包装治理政策要求也是逐年在不断持续升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说,以前封箱带使用的是5毫米胶带,现在已被4.5毫米以下的胶带所取代,同时通过推广电子面单替代了以前的四联单。

    的确,为了减少快递过度包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不少快递企业已开始主动探索绿色包装新模式。记者了解到,除了对包装箱的控制减量外,对于电子保单、中转袋、泡沫块以及包装时所用到的胶带胶纸同样有着减量化、绿色化的把控。比如胶带胶纸推广“十字”科学打包法,泡沫块更换为气泡膜。据统计,2020年全年胶带使用量比2017年年末减少5亿米,少用40亿张纸质面单,纸张节约2万吨。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市场营销与商业化中心负责人邵京平表示,通过使用减量化包装、循环包装以及回收材料等举措,去年“双11”京东平台消费者收到的每个包裹,平均都可以节约210克纸类包装材料、11克一次性塑料和25厘米胶带。

    优化快递包装,不仅要“减量”,还要在“绿色循环”上下功夫。目前多家快递企业已开始逐步推广使用可循环快递箱、可循环包装袋等。比如,百世快递具有芯片识别、路由追踪功能的可循环集包袋,已在网点出件、分拨转运、网点派件全链路流转使用,这种集包袋可重复使用达到40次以上,不仅可有效减少耗材,也从源头上减少了快递包装垃圾的产生。

    菜鸟已在全国1万家驿站开展循环包材绿色寄件试点,鼓励收件人把包材留在驿站,供其他寄件人免费使用。如天津师范大学菜鸟驿站专门开设了绿色回收区,每天可回收约5000个纸箱,80%的进站包裹包装物能被有效回收。

    顺丰速递目前已在广东、江浙沪和京津冀等地试点应用快递循环箱“π-box”,“这种箱子采用PP蜂窝板材,强化了箱体的物理性能,可更好保护寄件安全,同时箱体采用魔术粘贴盒模式,能够快速折叠和组装,免去使用胶带纸。” 一位顺丰网点负责人介绍,寄件人可根据自身需要及物品实际大小,在寄件时选择是否使用“π-box”,其价格与纸箱收费一致。待收件人当面确认收件后,快递员只需简单几步便可将“π-box”折叠收纳,带回营业网点以便下次继续使用,助力绿色低碳。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胡华龙认为,在源头上减量、杜绝快递过度包装问题的同时,也可以采取电商、快递和消费者分摊的付费方式,共同建立起快递物流良性循环体系。如目前中通已开始在部分省市引导网点实行快递费与包装费分开计费,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是否需要提供快递包装,引导消费者重视并减少包装过度,鼓励闲置纸箱的二次利用。

    还有专家建议,在加快完善相关标准政策的同时,也要鼓励、引导商家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尽量使用可以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材料;支持包装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包装设计,研发高强度、轻重量的新材料。

    “限制过度包装,也有赖于消费者意识的不断转变。”韩雪山认为,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是一项长期工程,只有在广大消费者中形成更广泛的绿色环保理念,不盲从包装,聚焦产品本身,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才能真正让快递包装“绿”起来,让轻量化、减量化包装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