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主张

会做饭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做饭看似普通,却能全方位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形形色色的食材,能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做好饭,需要手、眼、脑的相互协调,能开发比较、分类、归纳、组合等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我看来,厨艺也正成为孩子的一项竞争力。

    ■ 母德勤

    近日,“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学生要学做饭”的话题冲上热搜,我也随机做了个小调查。“学会做饭挺好的,以后再出现疫情,一个人突然被隔离也不会挨饿了。”一个常点外卖的“00后”说。“从小学会做饭,长大后好找对象,我就是靠做饭好吃找到媳妇的。”一个刚结婚的“90后”同事调侃道。

    作为一个高三学子的母亲,我学生时代也不会做饭。真正下厨是在结婚后,在一点一滴的摸索中,我居然爱上了厨房,也很享受美妙的烹饪时光。做饭,不仅有做出一餐美味的成就感,还有享用美食带来的愉悦感,更有与家人情感链接的幸福感。借用网上一句话形容:“做做饭,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所以我很能理解教育部发文要求孩子学做饭的初衷,记得一个研究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的教授说:“应试教育,让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其实孩子除了学习以外,未来还有更大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孩子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考试中的一张小小的试卷,而是要面对生活这张更大、难题更多的人生试卷。”

    的确,虽然我们不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但却可以让孩子成为生活家——一个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这就意味着,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做饭,更要教会孩子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脉脉温情的打量和如何享受做饭,让孩子能从生活的琐事与劳累中获取愉悦感,提升其主观层面的幸福感。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

    这些年,孤注一掷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离高分更近、离真实生活却更远。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坦言:“看学生作文,一旦接触具体事物需要分析说理,往往只能空谈无法深入,其原因除了思维能力有限外,也和学生不谙世事、缺乏生活经验有关。青少年时代脱离生活,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情感态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类的话,小学生都会背,可是未必能去践行,这是中国教育最要警惕之处。有生活的‘底子’,笔下才会有活生生的人,才会有泥土的气息,才会有人的喜怒哀乐。”

    的确,做饭看似普通,却能全方位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形形色色的食材,能开发孩子的形象思维;做好饭,需要手、眼、脑的相互协调,能开发比较、分类、归纳、组合等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我看来,厨艺也正成为孩子的一项竞争力,厨艺好的孩子,工作生活中更有耐心,也更善于审时度势,比同龄人更富有竞争力,也更容易做出一番成绩。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