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拥跨学科视野共话性别研究以共同体建设凝聚女性力量

——聚焦“全国首届百名女学者论坛”


    全国首届百名女学者论坛现场。  佘治骏/摄

    ■ 罗薇薇 邱婕

    5月18日~19日,欣逢南京大学百廿校庆,“全国首届百名女学者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论坛由南京大学妇联、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及25个院系联合主办,江苏紫金传媒智库承办,设有主旨演讲、人文社科专场、理工医科专场等环节。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近50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逾百位优秀女学者共话“巾帼创新、赋能发展”。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胡金波,中国妇女报社(全国妇联网络信息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社长兼总编辑孙钱斌,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大学教授孙晓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论坛为促进女学者跨学科交流、赋能女性成长、建立知识女性共同体提供了平台。

    多学科视角下性别研究的新维度

    论坛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视角,除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法学等人文社科领域的讨论外,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也从自身学科领域为性别研究发展提供了睿见,展现了不同学科的性别研究范式与交叉性视角。

    与会学者在自身领域不断开拓性别研究的新方法,推动性别研究理论创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任菲教授介绍了其正在开展的消费端碳中和研究,提出家庭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5%~72%,并结合人口特征刻画了碳消费的不平等性,认为女性在助推低碳认知和低碳行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国豫教授谈到女性参与人工智能治理等领域的比例非常少,强调科技伦理治理需要“她”智慧。王国豫介绍了女性学者参与人工智能治理的机遇,从技术的伦理冲突和社会风险问题出发,结合著名思想家吉利根的思想实验对传统性别形象的颠覆,回答了女性在科技伦理治理当中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此外,女学者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的贡献,为推动国家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输出了强大的“她力量”。莅临理工医科专场论坛的女学者介绍了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与丰硕成果、分享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经验与学术历程。南京大学王颖院士毕生致力于“中国海”研究、成功完成我国30项深水港选建与海岸海洋发展规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珍谈到团队在南海开展共轭陆洋钻探并发现板块漂移的新方式,清华大学长江学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史元春教授分享了团队正在攻克的人机交互研究,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讲席教授刘静考察了地震的发生机理、动态过程、致灾性影响,还有许多学者讨论了极端天气气候、水污染、超声医疗技术、超导电子学、智能纳米材料、区域规划、乡村振兴与治理等议题。

    女性职业发展的高位缺失与女性教育

    教育是培育女性发展能力、保障女性权益的重要基础,职业性别歧视是制约女性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多位学者结合自身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历探讨女性教育与女性职业发展问题。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叶美兰教授考察了全球女性政治参与的比例,发现中国教育部75所高校的女性校领导人数仅占12.39%,并从文化与安身立命、校园文化生态等方面探讨如何开发女性领导力量。

    中国科学院大学王艳芬教授回顾了女性参与科技工作的历程,当今中国大概有4000万女性科技工作者,占全国科技人力资源的1/4~1/3。另一方面,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使女性教育参与的机会不足。虽然本科至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初期阶段的男女比例基本一致,例如国科大生命科学学生的女性比例达55%,全国博士生的女性比例大约42%,但教授、研究员、科研主管以及副高级、正高级职称的女性比例都在下降,借此呼吁关注女性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高位缺失”问题。

    南京大学数学系王立洪教授从数学系历届毕业生的性别比例切入女性教育话题,并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终期统计监测报告分析了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女童人数及所占比重、研究生在校女生人数及所占比重。王立洪特别介绍了数学与统计学中的女性力量,包括高扬芝、王明贞、徐瑞云、张厚粲、胡和生、苏维宜这几位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事业和统计史上的伟大女性。

    关于教育模式探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以《“拔尖”的陷阱》为题,区分了“拔尖”的成功逻辑、创新的冒险逻辑,指出“拔尖”、竞优的教育模式导致成功者“越走越窄”。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沈红也强调“育人”是整体意义上的教育。南京大学医学院王婷婷教授探讨了医学教育和医学学科发展,深感“医者仁心、教者恒心”的使命与责任。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学院校长吴春梅教授则具体考察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的新理念。

    家庭发展新趋势与女性家庭-职业平衡探索

    当今社会,家庭发展与变迁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家庭-职业平衡是女性发展的难解之题,也成为与会学者讨论的焦点。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徐延辉教授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以性别和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为控制变量,考察了中国居民国家认同的变迁趋势。南京大学商学院朱虹教授从经济社会学视角解读“爱我人还是爱我钱”的婚恋困惑,根据这一现象的观察提出信任具有资本的意义、可以简化一切交往成本,流动性和数字化改变了家庭领域的人际信任,体现为代际断裂、同居关系等等,并应用在品牌管理和消费行为研究。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余秀兰教授区分国家政策、职场竞争的不同逻辑,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21修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所包含的延长产假时间等措施对女性就业的负面影响,结合案例指出2001~2010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女性作者占比仅为19%,认为其印证了学术场域的“男性工作模式”。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虹在评议环节与演讲嘉宾展开精彩对话,讨论科尔伯格和吉利根的思想实验是否真的说明男女有异,指出吉利根的实验结果,即男性代表公正、女性代表关怀的分类,是传统社会建构的产物。

    以女性共同体建设赋能女性发展

    女性共同体建设可为女性发展赋能,为女性提供包容、友好的公共性支持,与会学者对此给予期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从英国理论家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概念出发,阐释了女性共同体建立的意义,并具体剖析了女性认知共同体的知识基础、因果信念、价值基础和政策目标,结合历史性分析与现当代场景,提出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空间是建立女性共同体的一个契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周海燕教授提出,大众媒介塑造的集体记忆是“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粘合剂,需警惕数字时代传播的即时化互动和去中心化特征、信息渠道的“过滤泡”效应、内容的真伪莫辨、受众的“后真相”解读等导致集体记忆的消解,强调通过口述史来抢救新中国建设这一跨越70年的集体记忆的研究意义,回望“过去”的“记忆共同体”。

    连接“过去”和“未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闵学勤教授谈到数字时代为女性赋权提供了更多可能,数字技术降低了女性付出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有机会换来更多的个体成长和社会认同。闵教授援引谢丽尔·桑德伯格的自传《向前一步》,提出此次论坛也是全国女学者集体“向前一步”,并尝试建构知识女性共同体的一次硕果斐然的实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