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山东东营垦利区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

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温暖和激励着黄河滩区人民


    工作中的张麦荣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建

    □ 王丹青

    “这是今年3月份,我们杨庙社区党员群众一起种下的两棵国槐树,寓意着‘栽下幸福树,永远感党恩’。”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思绪万千。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其间,张麦荣向总书记汇报了杨庙社区的基本情况。

    “要扎实做好安居富民工作,统筹推进搬迁安置、产业就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久久温暖和激励着我们黄河滩区人民的心。感党恩,是我们杨庙社区每一位成员发自内心的既朴素又炽热的情感。”

    从狭窄拥挤的房台村,到生活便利的现代化社区,杨庙社区的“巨变”,张麦荣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以前生活在这里,代表着生活条件的落后;现在生活在这里,投来的全是羡慕的目光。”张麦荣骄傲地说。

    安居,要关注群众需要什么

    “来董集镇工作前,有一天我坐车经过这儿,只觉得黄沙漫天,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很多时候只能穿拖鞋入户做工作,一张嘴就进沙子。”2011年,张麦荣来到董集镇,“当时杨庙社区这11个村的村民都住在房台村,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太明白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了。”

    2013年,东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南展区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意见,房台村迎来了搬迁的好消息。作为工作推进组的成员,25岁的张麦荣扎根在了这11个村里,从搬迁政策出台、资金测算到每家每户做工作签协议,她把3年的青春都“交”给了房台村。

    “那时候工作特别有劲头,就好像能看见崭新的楼房和平整的柏油路在向我们招手。”张麦荣笑着说。

    盖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张麦荣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分配。“户型怎么设计,分配方案怎么定,图纸画了一版又一版,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才确定了现在这套方案。”

    2016年,杨庙社区建起82栋住宅楼、1446套住房,从5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小户型到200多平方米的大户型,共有8种户型可供选择,社区还规划了安置房的10%为廉租房。

    就这样,杨庙社区11个村的群众正式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房台村,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社区楼。但张麦荣和其他社区干部丝毫不敢松懈,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新的问题。

    “杨庙社区是东营市第一批沿黄农村集中居住社区,治理模式没有成熟路径可循。”张麦荣说,“比如社区老人的生活保障,就是我们的一大难题。”

    没有先例,张麦荣和党总支成员就围绕社区服务、老弱群体照料、就业就医、文明建设等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摸着石头过河”。

    “当时我儿子才两岁,我加班的时候孩子就跟着我在社区睡。”但回忆起那段时光,张麦荣却丝毫不觉得辛苦,看着省级卫生室、老年餐厅、青少年活动中心、黄河展区历史文化馆、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草编合作社等社区服务机构相继建成使用,社区里通了公交车,有了校车,建起了省级标准的幼儿园,还有能“一次办好”的为民服务中心,“五保户、低保户、脱贫享受政策的老人只需1元钱就能吃上有菜有肉有汤的热腾腾的午饭,孩子们上学有了校车、公交车,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赚钱。”张麦荣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乐业,要考虑群众能做什么

    “其实搬迁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解决好村民的就业问题。”张麦荣告诉记者,“在搬迁之前,我们就考虑了不同的就业方向,针对他们的就业需求修改、调整方案。”搬迁后,有部分村民选择农耕,社区规划时就要预留空间让他们摆放农机具,“我们在东西两侧各规划出一个农机大院,还聘请了本社区村民做保安。”

    除此之外,在为民服务中心还设有就业服务窗口,张麦荣告诉记者,社区每年举办技能培训班10余期,有中式面点、家政服务、电工、焊工等门类,培训群众360余人次。社区还建立了就业云平台,每年帮助群众解决就业200余人次。

    为了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杨庙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各村如今已陆续成立了6个专业合作社。以社区的草编合作社为例,张麦荣介绍,合作社是由杨庙社区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项目,也是党建带妇建,妇建促发展的妇联执委领办项目。11个村共同出资,各村妇联主席负责组织妇女参与培训,做好技能指导、产品配送等后续保障服务,主要从事屏风来料手工编织,现在共有30多位村民在此工作。“该项目主要针对社区60岁以上无法外出的妇女,帮助她们实现居家就业。”垦利区妇联主席李青介绍。

    北范村的妇联主席张波兰长期在合作社值班,她告诉记者,合作社备有热水、纸巾等小物品,为前来编织的姐妹提供暖心服务,而自己也在掌握草编技术后,一边为社区有编织意愿的妇女培训,一边负责记录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做好工资结算工作。

    “社区群众收入来源,由种植为主拓展到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村集体收入由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9.1万元,翻了两番还多。”张麦荣说。

    日子好起来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记者了解到,社区连续多年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张麦荣还当过镇上的文化站负责人,开展了多项文艺活动。如今,杨庙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罗盖村、北范村成功创建省级文明村,杨庙社区则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未来几年内,我们还想继续增加产品种类、拓宽产业链条,引入电商直播、建立展销平台,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不用外出打工,共同把杨庙社区建设成幸福社区。”张麦荣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从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入手,把社区建设成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希望到时候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让总书记放心。”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