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红线抄袭不如踏踏实实创作
近日,奥迪发布的一则某知名艺人说小满的视频广告在朋友圈刷屏,后经网友确认,奥迪这则广告文案涉嫌抄袭。无独有偶,浙江少儿频道视频号发布的“原创”《双香径》舞蹈视频,被《只此青绿》主创发现“几乎完全照搬只此青绿”。
短时间内发生的两起抄袭事件,再次为知识产权保护敲响了警钟。当精益求精的创作遇到毫无敬畏的“复制照搬”,不仅是对创作者的侵权和伤害,更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和践踏。面对公众强烈的质疑,相关责任方不能逃避敷衍,要追根溯源、溯本清源,让创作回归应有的轨道。
回应招聘“内定”质疑需透明详尽
据陕西理工大学官方微博通报,5月23日的日常舆情监测中发现,有多个网络平台转发“陕理工外语学院招聘3名教师 2人为内部中层领导子女”的微博,学校获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专门调查组,已开始针对微博反映的问题逐一进行调查核实。一旦形成调查结论,将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欢迎并感谢社会各方的监督。
招聘的3名教师中两名为领导子女,确实容易引发质疑和联想。这些质疑是不是空穴来风,学校有没有“萝卜招聘”,需要学校方面结合考试过程、招聘流程,给出透明详尽的调查结果。相信公众对暗箱操作“零容忍”,但如果符合条件,程序合规,同样也支持举贤不避亲。
“假博士”如何能过审值得反思
日前,清华大学博士报考协警岗位,因尚未毕业而落榜的消息引爆网络。正当人们唏嘘不已之时,清华大学声明称,该校并无此人。相关部门随后发布的通告称,毕业于一所二本院校的张某,经常臆想在清华大学读博士,此次参加协警招考时,也填报了“清华大学博士”。
如果不是网友们的“唏嘘不已”,如果没有清华大学的“查无此人”,或许张某还顶着清华大学博士的头衔四处应聘,但值得反思的是,招聘过程中对如此重要的个人教育经历和身份信息,仅听考生一家之言,实属不该。核验学历证明并非难事,这一环节出差错是失职,也给所有招聘单位提了个醒。
随手拍绝不能逾越法律底线
江苏睢宁杜女士因为家庭矛盾在商贸市场与其公婆发生口角,引来多人围观。围观者小周和小王将现场情况拍摄制作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被转发、评论达2万余次。法院判决两人在视频发布平台和微信朋友圈公开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付近万元费用。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拍摄、上传、发布变得触手可及,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动摇: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公序良俗。如果为了吸引眼球就侵犯他人隐私,不仅是对他人的伤害,最终自己也会受到惩处,无疑得不偿失。
韩亚聪 整理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