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
五年级(6)班 黄钰栋
我喜欢给家人讲我们班上数学课的故事。因为教数学的邓老师总是“突发奇想”。
这一段,我们学习“立方体的体积和面积”。按邓老师的要求,同学们上课时都从家里拿了小包装盒。当邓老师看到牙膏盒时说:“我昨天去超市买牙膏,平时这个牙膏是20元一支,这次促销活动把两支绑在一起,还是20元。我就买回去了。可是拆开包装才发现,一支是正常的大小,另一支却是很小的。同学们,你们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我刚开始努力回想,同学们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说:“过年时,收到零食礼盒,本来挺高兴的,可是打开包装一看,里面塞了好多包装纸,实际没多少东西。”那个说,“妈妈收快递,一支小小的口红,却用那么大的盒子,空间都塞着碎纸、塑料袋……太浪费了。”
各种关于包装的故事从同学们嘴里说出来,我真没想到。
大家普遍感到商家这种做法“糊弄人”“浪费”“不环保”……邓老师总结说:这就是过度包装!
于是,邓老师的“突发奇想”又不期而至了!
“同学们,那我们就开展个数学调查实践吧,看看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过度包装,以及过度包装的相关情况!”同学们都兴奋起来。
第二节数学课来了!老师给我们分了组,有现场调查组、新闻组、研究报告组。我是现场调查组的。首先,这一组的每个人都要事先做一个调查表格,下一节数学课汇总。确定表格以后,调查组将去超市。
我回家后左思右想,画了个简单的表格,又觉得不妥。上网一搜,还真有不少类似的研究,看了十几个帖子,选择其中一个,做了修改。
第三节数学课上,老师给每个人的表格都提出了修改建议。最终,综合大家的设计,确定了“标准版”,表格里有种类、规格、净含量、比值、图形、判断等。
调查组经过商议决定:周末去物美大卖场集合。
一早,妈妈带着我来到物美,她高兴地说:“这个活动挺好,正好顺便买东西。”
老师让两个人一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
我和韩成岳一组。一进超市,满眼都是琳琅满目的饮料、小食品……我们俩分别扑向自己喜爱的美食,家长一个劲儿提醒我们:调查结束再给你们买,先要完成任务!
邓老师不放心,找到我们,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一个人负责报商品的各项指标、测量规格,另一个人记录,可以请家长帮忙拍照。
我记录,韩成岳调查,韩成岳爸爸计算,我妈拍照。我们决定按照超市楼层设置进行我们的调查:先调查食品类,其次是生活用品,最后是文具玩具。
一开始超市服务人员还过来问我们做什么?听说做数学调查就允许了,有的还帮我们提建议。
我的妈妈和韩成岳的爸爸都建议:先找保健品、礼品,然后再找一般商品做对比。
果然,这两类商品的过度包装比例很高!
调查玩具类时可给我们难坏了!要么是没有净含量,要么是净含量的单位不合适,我们逛来逛去,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貌似都不行,可是这时候,时间还剩不足15分钟,我们急得焦头烂额。家长说“别管净含量了,有什么记什么,就记包装规格吧。”
于是我们在最后的七分钟完成了所有调查,匆匆赶到楼下集合。邓老师拿起一个奇趣蛋的包装给我们举了例子:奇趣蛋的包装盒表面掏了个洞,放了个奇趣蛋,但是这个蛋只占整个包装的几分之一,这就是过度包装。
这次数学调查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数学的实践活动是多么有趣。我还知道了包装规格指的是什么?净含量指的是什么?比值怎么算?而且这次研究使得我们以后买东西的时候可以避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