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推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创新发展


    随着志愿服务由“基础性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转变,巾帼志愿者日益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大局中应进一步发挥巾帼志愿服务优势、贡献巾帼志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创新发展。这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志愿服务道路、加强妇女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妇女参与基层治理均具有重要意义。

    ■ 秦阿琳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党的群团组织进行相应创新与发展。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发展的意见》(试行)提出,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大局中进一步发挥巾帼志愿服务优势、贡献巾帼志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创新发展。2021年7月出台的《“十四五”时期妇联事业发展规划》规定,深化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力争到2025年每个城乡社区都有巾帼志愿服务队伍或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无疑,巾帼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代妇女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支柱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同时,通过组织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巾帼志愿服务的质效也迫在眉睫。

    拓展巾帼志愿者的有为治理空间

    目前,全国有近2400万注册巾帼志愿者、35万支巾帼志愿者队伍已成为积极的地方行动者。从其服务的重点领域来看,主要在关爱弱势群体、困境家庭帮扶、心理疏导、法律咨询与援助、家庭关系调适、环境治理、城乡文明创建等方面。

    公共参与的性别机制有助于重建妇女的公共身份、拓宽其参与空间、提高其参与地位。不仅如此,从性别红利的角度来看,对既有女性人口劳动技能的利用和潜能开发,能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更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进社会福祉。如湖南邵阳蔡山团村的“两会三队”模式,积极引导包括巾帼志愿者队伍在内的乡村精英以组织化形式参与村庄治理,形成多方协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在一些劳动力外流或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地区,巾帼志愿者在为老服务、留守儿童关照等方面亦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广泛而言,巾帼志愿者的参与层次和领域仍有一个纵深推进的问题,包括如何通过政策倡导将志愿服务嵌入社区治理,在顶层设计上将志愿服务发展指标列入当地发展规划与政府工作报告,以及突破性别分工制度的影响,推动妇女志愿参与由边缘走向中心。

    推进巾帼志愿者的组织化建设

    从“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再到“创新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新时代妇联组织改革在党的领导、基层组织建设及联系培育女性社会组织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如依托六级妇联组织建立“横到边、竖到底”的巾帼志愿者组织体系,实现乡镇(街道)、城乡社区巾帼志愿服务全覆盖。在队伍“建起来”以后,关键是组织如何“活起来”,应重点解决巾帼志愿者身份认同、组织归属感、参与积极性等问题。一些地区以基层“妇女之家”为主阵地,建立以妇联执委、骨干志愿者为主导的联系制度、会商议事制度,并依托网上妇女之家、妇联执委微信群及妇联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翼认为,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的社会治理潜力,需要尽快使志愿服务从治理体系建设阶段推进到治理结构协调阶段。如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推进区域化党建带妇建,积极发挥妇联的联动作用,打造“妇联+”的工作模式,引进巾帼志愿队伍、社会组织参与妇联工作,与公共服务部门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与其他群团组织形成合力。属地化管理的统筹与协调将巾帼志愿服务与党建、社会治理有机融合,形成了有效的志愿合作机制。

    加强巾帼志愿者的专业化建设

    根据《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2020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100亿元,志愿者贡献服务总价值较2019年增长近八成。2022年3月5日,全国妇联在京启动“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并举行全国巾帼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微电影大赛暨新时代巾帼志愿服务征集展示活动揭晓仪式。显然,志愿服务创造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正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可。但供需不匹配与专业性不足导致志愿服务低效发展,在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中更多是补充作用。在巾帼志愿服务中,低水平、易重复的基础型服务同样占比较大,技能型、专业型服务相对稀缺。

    基于常态化、个性化和升级化的需要,巾帼志愿服务可从以下方面加强能力建设:一是建立“普适+专技”的巾帼志愿者培训制度。既涵盖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组织管理等内容,又根据地方特点、群体需求、女性优势强化专业技能;二是分类开展精准服务。尤其是巾帼志愿者队伍或团体会员要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有所侧重地开展相关服务,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建立与专业机构的常态化合作机制、项目化运作机制、“社工+巾帼志愿者”的协作机制。四是加强志愿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巾帼志愿服务参与数据统计、资源对接、服务匹配的成效。

    加大巾帼志愿者的制度保障力度

    制度保障是推动巾帼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志愿服务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以全国性立法为基础、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法规政策体系,加强志愿者合法权益保障,从国家层面推进志愿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与配套政策,实现对志愿服务的制度认可。

    二是完善巾帼志愿服务的保障制度。各地要逐步扩大财政资金对巾帼志愿组织发展的支持规模和范围,推动更多面向妇女儿童和家庭的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畴,加强对女性组织的孵化和培育,在活动场地、活动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如衡阳某地将乡镇、街道妇联各3万元、村(社区)妇联妇女事业发展经费各1万元纳入财政预算的做法,值得推广。

    三是完善巾帼志愿服务的激励制度。通过统一的志愿者管理平台完善巾帼志愿者服务记录制度,确保服务记录的异地转移和接续;完善巾帼志愿者考核评价制度,以服务时长、星级评定等作为奖励依据;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出台志愿者激励机制,以物资奖励、社会荣誉、教育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积分兑换,以及将巾帼志愿者择优确定为妇联执委后备人选等多种奖励形式,激发巾帼志愿者的参与活力。

    (作者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为2020年湖南省妇联智库课题《湖南省巾帼志愿服务开展现状及机制建设研究》研究成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