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作为民政部第二批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治理婚嫁陋习,加强婚恋观、家庭观引导,探索“政府引领+群众自治”的婚俗改革之路

破旧立新,打造新时代婚俗文化


    新人们参加“文明新风俗 节约办婚礼”签名活动。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作为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17家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之一,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通过创新婚育文化载体,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引导,治理婚嫁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助力婚姻家庭幸福稳定。近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彩礼“减负”为幸福加分

    “亲家一分钱彩礼没要,还主动说要婚事简办。原本我们老两口准备借钱也要给儿子娶媳妇,听他们这么说,可算松了口气。真不错!真不错!”反复说着“真不错”的朱锡芬,是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慈云村村民。

    大圩镇位于包河区东南,临着巢湖,圩田岗地多,十年九灾。直到近二三十年,大圩依托城郊位置,发展葡萄、草莓等特色种植,扶持农家乐等产业成长,一家人的日子才过得“稍微松快点”。

    听说儿子的女朋友是皖北人,老两口既高兴又犯愁。“都听说皖北彩礼高,房、车不算,还要拿几十万”。2017年大圩镇整村推进从大田地到大社区转变,朱锡芬一家从古朴乡村的老宅回迁到城市高楼,“房有了,但一次拿出这么多现金,除了借还真没别的法子”。

    一筹莫展的时候,亲家主动开口。“皖北也提倡婚事简办,只要你们对我女儿好,彩礼没必要。两家离得远,我们只去几个至亲做代表,参加婚礼。一切都按你们的风俗来,简单点。”亲家的话让朱锡芬一下轻松了。

    去年十一期间,老两口和儿子跟至亲开几辆车,接回了新娘和参加婚礼的几位亲人,简单又隆重地办了十桌酒席。

    几个月来,朱锡芬和媳妇亲如母女。“我们没有债务压力,孩子们也觉得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奋斗”,两家人的默契,成了小两口幸福生活的“引擎”。

    在大圩镇,朱锡芬家的故事不是个例。

    “我们嫁女儿,只看对方家庭和人品,只要人好,不怕过不上好日子。所谓的‘彩礼’也就是个意思,没人要‘天价彩礼’,给孩子增加负担。”走访中,正处在“城乡融合”中的大圩人,说着自己家的故事,也清晰地表达出对“彩礼”的看法。

    婚姻辅导让爱回归

    与大圩镇相比,淝河镇的情况比较特殊。

    淝河镇距离老城区更近,过去辖区内以工业企业为主,近年来综合改造、拆迁安置如火如荼。“拆迁也带来了很多婚姻家庭问题”,曾任淝河镇关镇村妇联主席、2020年底退休后由包河区返聘为区家事法庭特邀调解员的丁先凤坦言:“离婚诉讼增多。”

    丁先凤没有轻视这种“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阵痛”,她既做诉前调解,也做婚姻家庭辅导。“倡导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是婚俗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丁先凤看来,婚姻家庭稳定,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应聘为特邀调解员至今,丁先凤先后为260多个家庭“号脉”。“只要有一方不想离婚,没有家暴、出轨等原则问题,尽量说和。态度坚决的,也尽可能帮他们平复心情,心平气和分开。”调解中,丁先凤将自己几十年的婚姻家庭经营经验分享给当事人,在情理交融中“尽可能让他们理解婚姻、家庭的真谛,学到经营之道”。

    在包河区,像丁先凤这样的“婚姻家庭辅导师”还有不少。近年来,该区以民政牵头,联合法院、司法、妇联、文明办等部门优势资源,打造“婚姻家庭辅导+律师”“婚姻家庭辅导+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辅导+社工师”“婚姻家庭辅导+志愿者”四支服务队伍,开展宣传教育、矛盾调解、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服务,深入社区网格,打造婚姻家庭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

    婚恋辅导润物无声,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在淝河镇政府工作的薛金星和周婷婷是一对“90后”情侣,两人最近准备结婚。周婷婷说:“结婚最重要的是两个人有真情、有爱。我们的婚礼取消婚车,简化接亲和送亲等环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包河区成为婚俗改革试验区后,区、街镇相继制定了《婚俗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发放《文明婚俗新风倡议书》,分解任务、细化实施。

    事实上,“相关工作早已开展”,包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涵养好家风、民风、社风,培育了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

    涵养家风打造新时代婚俗文化

    在包河区各街镇、社区,好婆婆、好媳妇评选已经持续开展了十几年。

    2017年至今,近90%的大圩镇人回迁到附近的金葡萄社区。为加快“村民”到“居民”的角色转换,改变过去乡村在婚丧活动中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社区筹备办进一步细化《社区居民公约》和《和美楼栋公约》,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红白事、广场舞等焦点、难点问题的专项自治公约;请乡贤创作大圩镇“文明乡俗三字经”,广泛传颂;请村民签署《婚丧嫁娶简办承诺书》;组织巾帼宣讲团、“五老”宣讲团等,结合当下热点,创作“三句半”、打油诗,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出去、读出来;开展“好人”评选。将婚俗改革的内容纳入其中,通过居民推荐,组织道德建设委员会开展走访、评议,隔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督促“好人不变味”。

    “系列工作的开展,不光让婚俗新风尚深入人心,也传播了文明家庭的治家理念和良好家风,引导全镇干部群众形成修身正己、崇德向善的道德风尚。”大圩镇党委副书记钱江表示。       

    在包河区,培树各类“最美家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百千万巾帼大宣讲”,通过引导妇女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将妇女议题、家庭议题纳入基层党政议事清单,促进女性共性问题解决。通过各种专业化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婚姻家庭纠纷排查化解,促进家庭稳定和谐。已由点及面、蔚然成风。

    “婚俗改革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应打好组合拳。”安徽省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恋爱婚姻家庭》杂志社副总编王睿认为,风俗风尚根植于几千年的固有传统,属于习惯和认识范畴,想改变非一朝一夕,这也是婚俗改革的难点所在。

    “实践中,破旧立新必然带来传统观念和新理念的冲突和碰撞。”王睿认为,婚俗改革,考验的是基层治理中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考验的是观念引导和文化浸润的能力。要化解这种冲突,有关部门首先要给传统文化正本清源,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在新时代精神中铸魂,让优秀的婚恋文化、家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到千家万户,形成社会共识。同时,让婚俗活动回归到渲染幸福、突出浪漫、强调忠诚、促进和谐的主题上来。其次,政府各部门还需在治理手段上进一步探索,把握好力度和边界,引入媒体宣传、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以基层喜闻乐见的形式,正向积分激励、负面清单治理,让清新、务实的婚俗占据主流。文明的社会必将涵养文明的婚俗,让老百姓真正明白,真正接受,主动践行,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政府引领+群众自治”的婚俗改革之路。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