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乐活主张 PDF版下载

版面: 乐活主张

疫情之下,三种“出圈力”助你制胜职场


    “王者”职员能“填坑”,好的领导能“砸墙”,灵活就业要有“长尾效应”。疫情后,无论是做员工、当领导还是灵活就业,都给职场中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都需迅速调整自己,共克时艰。工作不易,且做且珍惜。

    ■ 梁爽

    “人在上班的时候渴望居家,居家的时候又渴望上班。正式复工第一天,倍感亲切:终于又能开始正常的工作节奏了。看来日常的工作除了提供薪资,还提供了精神力量的支撑。平时正常上班时没有感受,被迫居家后突然意识到原来精神支撑的作用平时被大大低估了。”这是我北京朋友最近的感慨。这一席话让我想到:疫情3年,我们对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工作也对我们有了新的要求。

    一个人的工作形态,基本有3种:做员工、当领导、灵活就业。疫情后,无论是做员工、当领导还是灵活就业,都给职场中人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在各自领域出众而不出局呢?

    员工“出圈”,靠“填坑力”

    以前的员工,反感加班;疫情下的员工,恐惧失业;以前的工作,更加规范;疫情下的工作,变数更大,需要员工更多的适应力。

    《复杂世界的明白人》一书里说,拿高薪的打工人,都是“杀手型”员工。领导交给的事情,竭尽全力搞定,且保质保量。最重要的是,少给领导挖坑,少给团队挖坑,这才是合格的员工。

    优秀的职员,会避坑。丰田有句话:“事先一策,事后百策。”意思是等问题发生之后,需要采取很多补救措施,不如在问题发生之前,尽量做对一个对策就可以防止。比如冲压机周围,没有安全围栏,如果员工的手被夹,会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优秀职员自带“避坑体质”,会想办法说服现场加装安全围栏。

    “出圈”的职员,能填坑。疫情后的工作,不确定性增大,打工人的弹性倒逼变强。以前为了专业和效率,工作环节高度分化,很多人只会自己那个区间的活就可以了。疫情下,今天上班的同事,明天可能就被隔离。某个部门整体隔离,工作不是出现漏洞,是出现漏块。为了工作链不断,你可能随时临危受命,静心下来,高效沟通,把别人的提示迅速无码转化为工作成果,这才是我们职场人应该做的。比如疫情中涌现出的“上海团长”,就在防疫工作中发挥了“填坑力”。他们联系货源、负责选品、沟通物流、联动志愿者、发放物资……对于价格波动大的物资,为了减少争议,将所有账目、商家联系方式、转账记录发到群里。对于有特殊危险的酒精等物资,还在群里分享正确使用酒精的视频,反复提醒别在防疫中出现火灾。

    “填坑力”要么拼道具,要么搬救兵,要么能“背锅”,要么能架桥,要么为关键角色提供情绪价值。而疫情让我们体会到:工作一年用N年的经验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每天的工作要求我们,预案在心中,技多不压身,走出舒适区,把“坑”填起来。有句职场谚语说:“青铜”职员少挖坑,“白银”职员会避坑,“王者”职员能填坑。

    领导“出圈”,靠“砸墙力”

    李一诺《力量从哪里来》一书中说:“好的领导,需要看到‘围墙’在哪里,包括组织内外部的‘墙’,能够‘砸墙’,还能够建造。”

    在职场中,员工拿着难题向领导汇报请示时,领导回复“这很为难我”“这也没办法”,似乎窥见他们的职场天花板。而回复“我来想办法”“有事我负责”,如无意外,可能升职。

    管理学上有个词叫“责任病毒”,就是害怕失败、被拒、麻烦而逃避责任。口头禅就是,“这是别人的责任,不是我能左右的”,"要么与我无关,要么我来管"……这些说辞在疫情时代已显得不合时宜。

    看到“墙”,需要洞察力;想“砸墙”,需要责任心;会“砸墙”,需要魄力;会“修路”,更需要智慧。

    创业“出圈”,靠“长尾力”

    疫情下,灵活就业人群增多。我做自媒体期间,接触过形形色色灵活就业的人,有配音的,有供稿的,有承办活动的。作者九边说:“自己干和上班有个明显的差别,就是‘长尾效应’。”

    你在公司搞出个产品,公司付了你工资,将来这个产品能卖多少钱,能卖多少年,跟你没有关系。自己搞出来的东西自己卖的话,有随机性和长尾性,你的作品可能没啥水花,也可能成为爆款。很多作品叠加在一起,就会产生一个可观的长尾。

    在灵活就业中,能把自己小品牌做出绵绵不绝的“长尾效应”的人,就是灵活就业圈中最靓的仔。

    其实,不管是做员工,做领导还是灵活就业,疫情下都需迅速调整自己,共克时艰。工作不易,且做且珍惜。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