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云南龙陵在青山绿水中找到增收致富新方向

留守妇女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径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 匡艳姜

    在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98%,森林覆盖率70.08%的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怒江和龙川江在此奔腾而过,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各族群众世代聚居于此,与群山万壑昼夜守望。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以来,龙陵县各族人民全力开启了与贫困斗争的征程,龙陵县数以万计的留守妇女是在这伟大征程中涌现出的特殊群体。

    时光荏苒,如今这里的妇女们甩掉“留守”的外衣,广开增收致富的门路,走出“靠山吃山”新路径,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躬身被麻袋,土豆换米卖”,这是在龙陵县龙山镇河头片区曾流传的一句俗语,而今天,这里的人们已在青山绿水中找到了脱贫致富的答案。

    龙山镇尹兆场社区是龙陵县发展石斛产业最早的村,石斛种植和枫斗加工已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李国详是尹兆场社区组的小组长,也是当地石斛产业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家宽敞明亮的加工厂里堆满了石斛鲜条和加工好的枫斗,周边的妇女们络绎不绝地将加工好的枫斗拿来交给李国详,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厂支付给群众枫斗加工费已达到100多万元了,这些加工枫斗的90%以上都是妇女,没有这些妇女的巧手,这个产业也很难做到现在这样好。”李国详笑着说。

    “2021年,尹兆场社区全村石斛种植面积达635亩,带动380户460人从事枫斗加工,总收入达到504万元,其中枫斗加工收入达到368万元,户均增收1.39万元。掌握了石斛等农特产品加工技能的农村妇女,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尹兆场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勇说。

    独木不成林,一花难成春。在龙陵,300多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作坊建起了扶贫“大嫂车间”共4000多个,涉及石斛、茶叶等初精加工产业,帮助5万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在龙新乡雪山村“五组”,共有农户24户89人,是一个新搬迁的小组,搬迁后小组房屋规划整齐,硬件设施齐全,全部实现人畜分离,道路宽敞明亮,路灯也实现了全覆盖。

    “龙新乡雪山村生态环境优越,很多群众都有一身与山共处的绝活,五组村民依靠多年的养兰经验,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养兰方法。”龙新乡妇联主席李娜笑着说,“养兰久了,村民们身上也有了兰的特质,尤其在家里,男人们经常外出务工,经济大权也都交到了媳妇们的手上,媳妇们在家中顶起了‘半边天’。”

    黑山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研讨,决定用好“山”的特色,确定了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打造“木兰之治”的号角吹响了。

    百花进园,冠之以名,在党总支书记匡大平的建议下,“五组”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木兰寨。

    黑山村木兰寨充分激发妇女群众的发展愿望和主观能动性,建立木兰寨妇女议事会,形成了有困难商量着干、大家的事一起干的氛围。

    龙新乡“木兰之治”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龙陵县诸多村社区借助山水生态风光都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大放异彩,龙陵用最古朴的方式阐释着人人期许的“诗和远方”。

    镇安镇淘金河村年平均气温11.4℃,海拔2324米,这样的冷凉山区,在春天却“身价暴涨”,让农民们的菜篮子变成了“新晋网红”。

    “今年椿头苞跟往年价格一样好,这几天可以卖到30元一斤,每5天左右就可以采摘一次,我种这些一年也能卖个1万多块钱。”段艳萍是淘金河村的妇联主席,也是村里的致富能手。她很久前就感受到市场对山茅野菜的钟爱,陆续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种满了椿头苞。

    近年来,淘金河村“两委”鼓励群众大力壮大椿头苞、刷把菜、刺五加等野菜的种植。目前,淘金河村仅椿头苞种植面积就达412亩,产量达15吨左右,实现增收40余万元。

    野菜下山变成“致富菜”,淘金河村的妇女群众依山就势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