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格斗类运动在传统意义上是“男性化”的运动。而目前格斗类运动也逐渐受到女性的追捧。以北京大学2022年春季的体育课程为例:散打课程男女比约为1:1,拳击课程更达到了近1:2的高女性占比。本文作者在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探究女性对力量型运动的看法,以及对抗格斗类运动对女性练习者的影响。研究发现,练习力量型运动不一定会带来性别气质的明显变化,但练习此类运动的女生更强调平等意识。缩小大众观念中的运动相对于标准定义下的运动的滞后程度,是改善女性运动参与环境的重要因素。
■ 雷培 吴楚格 范皓敏 吕欣怡
长期以来,反对女性参与力量型运动的观念从文化认知和运动竞技的实践角度都有所体现。具体到格斗类运动,为了维持传统女性气质,女性难以通过身体的认知与打斗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了格斗类运动仅属于男性的刻板印象,但学界广泛认同运动会对女性的性格气质产生正向影响。而目前格斗类运动也逐渐受到女性的追捧。以北京大学2022年春季的体育课程为例:散打课程男女比约为1:1,拳击课程更达到了近1:2的高女性占比;而网球(4:1)、羽毛球(2:1)、篮球提高班(15:1)这类球类课程则仍保持着男多女少的情况,可见当今北大校园内的女性对传统男性气质中的力量型运动存在一定的偏好。通过深度访谈,笔者试图发掘北京大学学生参与/不参与格斗类体育课程动因及其影响,并展示出性别气质塑造与格斗类体育课程参与之间的动态关系。
女生参与格斗类运动的动因及影响
在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研究对象划定为两大类:一是接触过对抗格斗类体育运动的女生;二是碍于某些因素没有参与此类运动的女生。其中,第一类研究对象又可以细分为主动要求练习和被动接受训练两种,而主动练习的女生是笔者重点研究的对象。
分析发现,就参与格斗类运动的动因而言,主动要求练习格斗类运动的“女性格斗者”一般是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该类运动,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参与兴趣。兴趣的产生一方面由于运动本身的美感与参与者的审美契合,一方面也受女性格斗者的性格特质与生活环境影响。具有较强平等意识、挑战意识及积极性格的女性参与者更加主动地发现自身的运动天赋并转化为参与的热情,并将其作为一种解压、不良情绪疏解的方式。
关于参与格斗类运动的影响,主动要求练习的受访者表示,此类运动能让自己发现身体的力量,在“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和自我认同感;格斗类运动的运动量很大,在练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练习者能够明显感受到身体素质的提升,坚持训练也会提升毅力、勇气等品质;格斗类运动具有合作性、社会性等特点,这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训练者的性格更外向,敢于探索并展开其他类型的运动。
关于参与格斗类运动对性别气质的影响,主动要求练习该类运动的女性格斗者并不认为参与格斗运动会影响与刻板印象相关的性别气质。受访者并不觉得这种运动有什么特殊之处,重点不在于反暴力而在于探索自己的身体。主动练习格斗对抗类运动的女生对运动的性别分化较为反感,她们本身就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正是这种心理促使她们在接触此类运动时毫无负担和顾忌,敢于选择和坚持。
对于被动接受此类训练的女生来说,最大的推动力源于父母和同龄人。从受访者的普遍感受来看,练习对抗格斗类运动对其性格的影响相对有限,更多的影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运动带来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亦成为其自信心和获得感的来源之一,保持和增进友谊也是一项重要收获。但受访人普遍表示,练习这种运动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性格改变。被动练习格斗类运动的女生对这种运动的评价相对复杂。由于自己练习的缘故,她们不会对这类运动抱有性别歧视,亲身经历让她们明白运动与性格气质并不存在等号关系。但是社会对这类运动的刻板印象依然束缚了她们。
对于未参与格斗类运动者来说,关于“格斗是男生的运动”的性别刻板印象束缚了其参与格斗类运动,此外,格斗类运动对训练者身体素质的高要求是许多人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缺少接触机会是部分女生未参与格斗类运动的另一重要原因。
力量、隐瞒与性别气质
格斗类运动在传统西方视角中属于性别气质明显的“男性运动”,与刻板印象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较大的背离。相关研究表明,即使在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女性群体中,也存在着“表演妻子”的现象,即女性为寻找潜在伴侣而表现出更低的攻击性与胜负欲,主动迎合刻板印象中“妻子”这一家庭角色的形象。基于这样的研究结果,透露自己练习格斗类运动可能与传统女性形象存在着较大的背离,从而影响自身与伴侣或潜在伴侣间的关系。如何定义性别气质,如何认识格斗类运动对性别气质的影响,如何面对格斗类运动带来的外在社会形象变化,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经过访谈研究发现,参与该类运动的女性格斗者承认运动刻板印象的存在,但从其自身而言,则都立场鲜明地反对运动存在性别划分与性别门槛,也反对用“更加男性化”等具有性别色彩的词汇来形容自身性格,主动参与者比被动参与者的反对意见更加强烈,甚至可能对符合性别刻板印象的女性格斗者抱有反对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参与访谈的女性格斗者反对用“男性化”与“女性化”等词汇来形容不同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亲身经历验证了性格特征与参与运动类别无关的结论。承认刻板印象存在但希望与刻板印象割裂的意识,体现了其自身强烈的平等意识以及对力量的追求。
但与主动参与的女性格斗者不同,被动参与的女性格斗者陷入了隐瞒力量与彰显力量的矛盾中,传统的女性形象仍会成为她们彰显力量的阻碍,未能参与格斗类运动的女性受访者则明确表示该类运动“太过张扬”,不符合其认知中的女性形象。
总体而言,性别刻板印象仍然影响着女性的运动选择与运动参与,无论是承认性别刻板印象后与它的割裂,还是由于性别刻板印象在彰显力量方面的矛盾与止步不前,都体现着其对女性真实的影响。
“标准中的运动”与“观念中的运动”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格斗类运动作为曾受传统性别视角影响较大的运动之一,存在着“标准中的运动”与“观念中的运动”两个方面:“标准中的运动”体现为国际体育界对格斗类运动的标准定义,已消除了性别划分与性别门槛,而“观念中的运动”则体现为大众的观念看法,虽逐渐打破了性别限制并下沉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但仍带有很强的性别刻板印象。
经访谈研究可以发现,运动标准定义的改变有利于推动观点的改变,有利于推动大众观点上运动性别门槛的消弭。而影响女性是否会选择成为格斗者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是该女性及其身边群体“观念中的运动”,而非“标准中的运动”,不同女性“观念中的运动”决定了其参与格斗类运动的刻板印象阻力的大小。
笔者认为,缩小大众观念中的运动相对于标准定义下的运动的滞后程度,是改善女性运动参与环境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包括加强宣传等,但由于文化传统和现实环境等因素,改变大众观点仍任重而道远。业余女性格斗运动仍集中在健身房等中产阶级消费场域中,会存在消费能力的门槛。因此,对于学生群体,开展相关课程或组建相关社团,有利于改善女性的运动参与环境。摘下有色眼镜,将运动“去性别化”,是未来值得探讨的话题。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