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女界 PDF版下载

版面: 女界

重庆大足新型女农民严树艳:

用机械在农村大地上耕种出幸福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装药、起飞、喷药,随着一名女无人机手娴熟地操作,一台农用植保无人机“嗡”的一声在原地起飞,缓缓滑过一片片水稻田,开始自动喷洒。这个女无人机手就是重庆市大足区回龙镇永兴村的“80后”女种粮大户——严树艳。她承包了1600亩的农田,借力现代化科技,采用机械化耕种,在农田里放飞致富的梦想。

    1983年出生的严树艳出生在云南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有6姊妹,12岁的她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2016年严树艳的丈夫雷廷勇回家接过父母的担子继续搞农业。2018年她回家探亲,看到不同于往日的乡村,了解到国家的一系列惠农助农政策后,严树艳敏锐地意识到“搞农业有钱途也有前途”。在外打拼多年的她和丈夫再三商量,最终决心回乡创业当新型农民。

    很快,严树艳和丈夫雷廷勇签下了300亩土地的承包合同,种起了水稻。“从小在农田里摸爬滚打,我其实想都没想到还会回到田头做农业。”一开始,小两口要人工开荒,撂荒地里一人高的荒草密不透风,他们每天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间地头劳作。1米47的严树艳身材娇小,多少次深陷水田中,要靠别人使劲“拔”才能出来。撒200多亩地的高粱种子,严树艳背着近80斤的机器从早到晚要撒一个星期。农忙时,她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在车上一睡就是十多天。即使是这样,严树艳和丈夫仍然没有退缩,耕田、播种、育秧、插秧,夫妻俩精心耕耘终于取得好的收成,当年收入20万元,还清了一半的贷款,尝到甜头的严树艳信心倍增。

    “以前农忙时,人工作业慢又贵。4个人一天才收一亩,还要从早干到黑。现在机械收割,一天就可以收三四十亩水稻。”眼看着现代化农业的不断发展,严树艳和丈夫商量着购买了第一台价值达10多万元的农机设备,初试机械化农业道路。只有小学文化的她和丈夫克服困难、四处请教,大足区妇联也组织她参加女农机手培训和比赛,让她有机会和姐妹们交流,打开思路,更加热爱学习,想要掌握更多机械操作技能,提升自己的种植水平。慢慢地,她不仅会开拖拉机、收割机、犁田机、播种机,还会使用植保无人机播种、施肥、打药,甚至还会简单的机械修理,在重庆市巾帼农机手“双学双比”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优胜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新型女农民。

    “还是用机械化农业效率高。”严树艳的水稻、高粱和菜籽均实现了机播、机耕、机插秧、机收的全程机械化,从300亩到1600亩,效率提高了十多倍,每亩成本实现了减半。2021年,严树艳种植水稻700亩,轮种油菜和高粱900亩,上交国库稻谷达到300多吨,收获高粱2万多斤,油菜2万多斤,年收入达到了100多万元。她的农业种植事业越做越大,也更加坚定了她在农田上绣出花来的决心。

    为延伸产业链条,严树艳和丈夫成立了重庆市大足区树艳稻谷种植合作社和廷勇农机股份合作社,为周边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入社土地达6000亩,年经营收入达200余万元。他们流转周边幸福、雁鹅、百合、会源等4个村的土地,吸纳了周边近8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合作社务工,其中田间管理人员在基地务工三四个月,收入实现上万元。

    “我们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才能坚持下来,还能做到这样的规模。”严树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我们要做有良心的种粮人。种品质粮、交优质粮,还要带领村民共同富裕。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使用先进农业技术,在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提升粮食质量,打出自己的品牌。”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