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新时代性别研究:妇女权益与保障”学术论坛线上召开。与会专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离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适用与反家暴干预、妇女土地权益保障与收入性别差距、工作时间对私生活的影响等议题展开研讨。论坛既有全球视野的宏观研究又有具体灵动的微观研究,既展现出学术研究的代际传承,又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关怀。
■ 陈业强 李恃帆
近日,“新时代性别研究:妇女权益与保障”学术论坛线上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论坛既有全球视野的宏观研究又有具体灵动的微观研究,既展现出学术研究的代际传承,又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关怀。
致辞环节,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叶静漪教授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提出目前社会性别研究领域需要关注五个重要问题,包括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就业歧视问题、社会政策的变化带来的新挑战、社会政策推行成本的分担、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法律制度特别是司法救济的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飞舟教授提出,性别问题在社会学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社会现象从来不是清澈透明的,社会研究需要艰苦和细致的经验研究,需要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山东女子学院副院长刘恩允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山东女子学院的“1+3+N”特色发展实施方案、女性学特色学科以及女性学研究的团队建设等内容。论坛由《山东女子学院学报》主编陈业强教授主持。
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围绕为什么关注疫情对性别不平等的影响、疫情对性别不平等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研究疫情对性别不平等影响的主要议题以及在重大社会事件中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四个方面作了报告。他指出,疫情加剧了女性在工作与收入领域的就业困难和经济脆弱性,导致了家庭领域家庭角色的困囿、照料的价值剥夺和家庭暴力增加,产生了健康领域的性别差异化影响,造成了教育和技术领域新的不平等和数字性别鸿沟等问题。
叶静漪认为陆杰华教授的报告关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从全球层面、多重领域(工作与收入、家庭、健康、教育和技术、政治和文化五个领域)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性别不平等的现状与窘境,并对疫情加剧性别不平等的内在机制和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学科视野广阔、问题意识突出、研究方法丰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离婚家务劳动补偿制度适用与反家暴干预
北京大学法学院马忆南教授认为民法典修订家务劳动补偿条款的进步意义,表现在更好地满足救济女性的现实需要、顺应现代社会性别分工的转型趋势以及有助于促进婚姻的形成与维系婚姻稳定等三个方面。马忆南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和司法,一方面民法典规定的家务劳动补偿不够细致,需要细则进一步将其类型化,另一方面在家务劳动补偿的数额认定上,我国现阶段的司法实务总体上持保守态度,需要更为细致地考虑个案的特殊性。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吴利娟副教授以“性别视角下的反家庭暴力干预”为题作了报告,认为目前从事反家暴干预的社会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且普遍面临资源不足,在此约束下反家暴服务机构主要采用的干预策略是协助受害者个体有效寻求法律途径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基层公权力部门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家暴问题,而社会服务在资源分配上也需要提升对反家暴服务需求的重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在对马忆南和吴利娟的报告进行评议时指出,两个报告均涉及法律建设,并且均涉及作为公权力的法律如何在私人生活领域实现妇女权益保障这一重要问题;两个报告都反映出女性如果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公共领域很难加以干涉与保护其权利,因此要在普法宣传中增强女性的权利意识。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与收入性别差距
佟新关注“从夫居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实践”议题,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家户经济制度与从夫居制度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村建立起了以男丁为单位的分配制度,这也是女性土地权益受到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在国家性别平等力量的推动下,从夫居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以“男性+独女户”的将女性男性化的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在土地分配中的话语权。但是要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仍需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建立以个人为基础的财产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刘爱玉教授的报告以“脆弱就业女性化与收入性别差距”为题,重点关注女性在教育获得水平逐渐接近男性的情况下,其收入依然低于男性且差别日益扩大这一现象,并希望回答两性劳动参与机会差异、两性劳动参与质量差异和劳动参与对性别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的问题。基于研究结论,刘爱玉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改善女性受教育质量,二是制定积极的家庭照料政策,三是制定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预防和消除性别歧视现象。
山东女子学院特聘教授叶文振在对佟新和刘爱玉的报告进行评议时提出,人地关系在中国是一条生命线,同时也是家族线和传统文化线。佟新从家庭父权制和集体父权制再到股份制的介绍,对于人地关系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做了非常好的阐述。叶文振提出应作进一步的原因分析、更加细化的区域对比研究。
工作时间对私生活的影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长聘副教授张春泥通过分析中国人私生活质量调查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工作时长不足和超时工作均不利于性生活质量和亲密关系;二是工作时长对性生活和亲密关系的不利影响,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影响人们的健康造成的;三是超时工作对男性性生活的评价和女性性功能具有独立影响;四是超时工作和工作时长不足都更可能发生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他们受到的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刘爱玉在进行评议时提出,张春泥的研究有三点启发:一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性生活并不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中国性生活频率的减少是否存在特殊文化背景的影响,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二是关于工作时间与性生活的关系问题应有更加类型化的讨论;三是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工作时长与其性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不同,以及流动人口存在的两地分居情况对性生活的影响,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妇女研究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