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永钦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历来高度重视,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会谈到‘生态’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也成了我内心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郭艳玲说。
郭艳玲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工作站已工作30余年,对草原的感情十分深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大部分时间都穿梭于实验室与草场农田之间,一边试验推广农业技术,一边倾听农牧民的心声。
“我在与基层牧民的接触中发现,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养畜,养得多收入就多,因此不得不超载放牧,对草原生态造成破坏。因此,作为一名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想方设法加强草原畜牧业基础建设,解决好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对草原的破坏。”郭艳玲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近年来,为保护草原生态,内蒙古实行了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等制度,并给予牧民资金奖补。为了摸清政策实施情况,郭艳玲前往乌兰察布市的3个牧业旗进行了深度调研。在草畜平衡区、禁牧区等地区,她随机走访牧户、填写调查问卷,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形成了数万字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中她发现,实施草原奖补政策后,草原生态得到显著恢复,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但是奖补标准仍然较低。同时,一些禁牧区的牧民在得到奖补款后,选择离开草原进城,不少边疆地区无人居住。对此,她于201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了“关于改进完善草原奖补政策的建议”。在建议中她提出“精准核算草场载畜量,全面实行季节性休牧与草畜平衡、草原补奖资金分段发放,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守护家园补贴,让牧民可以安心守卫祖国边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没闭幕,郭艳玲就收到了财政部的来信。信上说,她提出的“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被写入当年的预算报告当中。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自己的建议受到如此重视并被采纳,令郭艳玲激动不已,也让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殷殷嘱托郭艳玲始终牢记在心。2020年,郭艳玲重点围绕“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这一主题进行调研。其间,她走访了赤峰、锡林郭勒、乌兰察布3地的8个旗县25个村嘎查,随机入户调查,开展专题研讨座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农牧交错带由于自然地理情况特殊,生态极为脆弱,农牧业生产力不高,相对其他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问题,郭艳玲提出,要加强农牧交错带草原保护,通过围封、补播、改良等方式开展植被恢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转变草原利用方式,严格以草定蓄,实行现代生态家庭牧场,建立相应补偿机制,维护当地农牧民相关权益。
2020年以来,郭艳玲研究员带领团队的女科技工作者,头顶日晒脚踩泥土,经过艰辛努力,引种植物28科58属105种份,并从中选育出十余种适宜阴山沿麓区域种植的生态型、蒙中草药、野生蔬菜及蜜源地被植物,不断开展种子扩繁,为草种质资源本土化、为阴山沿路旱作农业及草原生态恢复做贡献。
郭艳玲对记者说:“用我们的行话讲,这叫野生驯化。比如大青山的红柴胡药材、野生蔬菜哈拉海等,都是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种,我们从草原上采集回来后,经过培育驯化,优中选优加以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户种植,进而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种子是农业的命根子,把种子安全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郭艳玲介绍,过去马铃薯种子论斤卖,一亩地收入几百元;现在通过芽苗组培,生产出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论粒卖,一亩地收入2万多元,全市种薯年收入可达1.5亿元,小土豆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豆。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代表,我将持续关注草原生态保护,并为农牧民的心声鼓与呼。始终脚踩泥土,为乡村振兴、为祖国北部生态安全屏障奋斗,力争让农牧民用上更好的技术,种出更好的粮食。”郭艳玲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