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在洱海边为农民开启“诗和远方”

——沈见华夫妇14年的艺术“扎根”与“播种”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周玉林

    在云南大理洱海边的双廊镇,乡土的灵魂和文化润物无声。

    农民奶奶用画笔定格自己一生之中的难忘瞬间,放羊倌手中诞生出一个个内蕴灵魂的泥塑,“小双娘”画出了自己人生的新天地……

    农民与艺术,在这里有了天然的融合与呈现。而这,离不开沈见华与妻子秋秋的14年“扎根”与“播种”。

    伙山弯弯曲曲的山路边,高达两米的竹篾仙人掌、泥塑的白羊、鸡窝造型的咖啡馆……这里是自由艺术家沈见华的“世外桃源”。在双廊的14年间,他让乡亲们内心深处的艺术灵魂走出身体,散发出绚烂的光彩。

    扎根

    2008年,秋秋在一家国际公司做销售,因为工作太过劳累,身体总是不适,“离开上海,去云南!”沈见华脱口而出,“在我心里云南就是一个发光的地方,这里有最好的乡村。”

    沿着洱海兜了一圈,夫妻俩很喜欢双廊的静,于是便留了下来。村里来了艺术家,很多村民都喜欢到沈见华家里串门,和他聊天、看他画画,他和村民们的艺术共鸣也由此引发。

    在双廊,农民奶奶学画画,让许多人津津乐道。而关于农民奶奶学画画的故事,还得从沈见华的第一个徒弟——“老外婆”说起。

    2009年的一天,一位老人来找沈见华,她就是后来被沈见华称为“老外婆”的王秉秀。“我问她愿不愿意和我学画画。”就这样,“老外婆”成为沈见华双廊农民画社的最早成员,那一年她已经78岁。

    怎么教一名高龄农村老人作画?沈见华笃信“不教而教”,这也成为他此后带徒弟坚守的信条。

    “师父,锄头我会使,砍刀我会用。就是笔,我不会使。”这是村里很多生手的担忧。

    “没有接触过绘画、刺绣的生手,他们的作品就越有独特性和天然性。”沈见华说,洱海的天湛蓝,生长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花朵,白族人对色彩的敏感性也令人感叹,他能做的就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跨过心里那道不自信的坎。

    对于许多成员来说,他们不会用三原色调配颜料,但对色彩天生就有很好的把控力,沈见华就买齐99种颜色,从冷色到暖色依次排列,让他们像做衣服时挑丝线的颜色一样挑选。

    每每回忆起这些温暖有趣的往事,沈见华都满是幸福,有说不完的话。

    信心

    在沈见华看来,大家面临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能够学会画画本身,而是不够自信。

    “老外婆”从找到沈见华后,没过多久便完成了两幅画。为了给“老外婆”信心,沈见华特意在自己的博客上讲述了她的故事。后来,有人以5000元一幅的价格买走了“老外婆”的画。高价卖画,开始吸引更多老人和年轻人加入画社。

    艺术也开始在朴素的经济元素之外,有了越来越多难以名状的吸引力。

    “小双娘”大名叫赵新莲,是沈见华家请的阿姨,看着“老外婆”作画,她颇感兴趣,她害羞地问:“不知道沈老师还收不收徒弟?”得到肯定回答后,她还接到了“画自己家”的任务。

    第一幅画完成后,让沈见华颇为惊讶:“画得特别好,就做了我们自己编辑的刊物《乡村画报》的封面,让‘小双娘’更加有信心了。”

    沈见华说,如今“小双娘”越来越有自信,画了很多大场面的画,有很多人收藏她的画。

    村里的放羊倌和妻子每天放羊都经过沈见华家门口,一个初夏黄昏,沈见华推开门发现门口地上放着一包菌子,是放羊倌悄悄放在门口的。一次,沈见华和放羊倌说:“想不想做艺术品,能把你放羊几十年的经历都用上。”

    就这样,放羊倌开始了泥塑创作。可捏来捏去,还是一团泥巴,“你就把心里活蹦乱跳的羊捏出来,不用管其他的。”沈见华鼓励他。此后,放羊倌的泥塑作品带着灵魂、带着鲜活,一件件地问世,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

    有了沈见华这个师父,农民们心里多了一方艺术天地,更广阔的诗和远方——外出展览,也开始走进他们的世界。

    跨越

    对于卖画得来的收入,“老外婆”表示很满意。只不过,“老外婆”还有一个心愿——有生之年去一趟北京。“那你就多画点,咱们以后去北京开画展。”沈见华鼓励“老外婆”说。

    没想到,去北京开画展,真的不久之后就成行了。

    第一次北京画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老外婆”也圆了梦想。此后,画社几乎每年都会去一个城市办画展。几乎每一次画展,每到一个新城市,奶奶们都会收获一群新粉丝。

    如今,双廊农民画社已有20余名成员,不管是自己做艺术创作,还是“不教而教”地带领大家创作,“保持艺术的在地性”是沈见华夫妇一直在贯彻的理念:大公鸡路标、鸡窝咖啡馆、泥塑羊,便是最好的见证。如今,他们还结合乡亲们的特色艺术形态,推出了巧克力等文创产品。

    “师父,画什么好啊?”

    每当有新学员问起这个问题时,沈见华都会说:“你的人生那么长,就画你自己的故事!”

    十几年时间里,乡亲们收获了艺术的自信和收入的增加,而沈见华夫妇同样收获满满:有感动、有敬佩,有对艺术认识的不断“迭代”。

    沈见华对2019年的一幕记忆犹新——

    2019年,画社要去珠海做展览,“老外婆”卧病在床,家属打电话来说去不了了,但临行前一天,“老外婆”打来电话确定同行,“一个战士死也要死在战场上!”说完这句话,她又参与到展览活动中。

    后来,“老外婆”专门去深圳给眼睛做了手术,在沈见华看来,对于快90岁的老人来说,这是个“拼命的决定”,是想把画画做成一辈子的事。

    “一天,‘老外婆’对我说,‘师父,我的画以后不卖了,可以吗?’”说到这儿,沈见华潸然泪下。在沈见华看来,乡村的艺术是高级的,更有灵魂和文化,“只要我在这里待一天,就会让这样的艺术不停地发扬下去,源源不断地带来改变和希望。”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