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特约通讯员 王瑞欣
夏天,老爷山郁郁葱葱。山脚下的学校里,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田间地头里,轰轰作响的机械声震耳欲聋;公园庭院里,欢笑声不绝于耳……青海省大通县的变迁是一副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学有所教 特殊花朵也能灿烂绽放
“泉水泉水你要到哪里去?我要流进小溪里……”夏日的清晨,明亮的教室里有大片的阳光洒进,丰盛的早餐过后,大通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和康复生活。
从借用4间教室到建设出信息化设备配置齐全的多功能教室,从没有任何活动场地到铺装草坪的运动场、课外活动实践基地顺利建成,一所学校折射出了教育的发展。改变的不只是环境,66名在校享受特殊教育以及72名送教上门的孩子们能够通过科学完善的教育制度收获知识、通过安全有效的康复课程得到更好的治疗才是做细了教育“里子”的绣花功。看着漂亮的新校舍,大通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何惠兴有些激动:“最早我们的特殊教育老师只能在4间借来的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狭小的教室里老师们只能贴着墙面上课。但你看现在,环境的改变天翻地覆,硬件条件跟上了,我们的教学信心也倍增。”
“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特殊学校。”2021年,喻晓彤大学毕业后来到大通县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下子就被这里崭新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惊艳”到了。
“自从学校引进了一对一的康复训练课程,孩子的进步我们都看在眼里,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对我们来说,心里最大的石头落下了。”在校生韩进桐的妈妈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近年来,大通县不断优化县城教育资源布局,实施“改薄”、普惠性幼儿园等教育项目205项,大通八中、桥头四小、朔山中学等7所学校建成投用,荣获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劳有所获 “真金白银”装进百姓口袋里
白春梅是大通县景阳镇后山村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村里人竖起大拇指称赞的致富女能手。
高中毕业后,因家庭条件有限,白春梅不得不以务农维持生计。在田间地头这些年,面对一望无垠的田野,白春梅心想,要想改变农业“靠天收”的现状,就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要学会科学种田。那时候,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农村实用人才,开辟一条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2007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国家政策对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越来越支持,白春梅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2015年2月,白春梅联合其他5名社员成立了以农机服务为主的煜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几年下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白春梅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大型农机具从一开始的只有1台收割机,增加至22台。合作社总资产达350万元。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合作社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宽广、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改善……谈起现在的生活,白春梅眼里有了光。
“梦想能成为现实,是我当初想都不敢想的。还好有咱们妇联同志的帮忙,很多好的政策、科学的经营模式都是她们带给我的。”白春梅谈起自己的致富路连连为国家出台的好政策点赞。近年来,大通县妇联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不断引导女企业家提升基地创新能力,组织带动了更多妇女依靠劳动增收致富。
老有所依 幸福食堂里的一口热乎饭
中午时间,从食堂传出的菜香味越来越浓郁,家住大通县桥头镇园林路的老人赵广胜已经早早来到了园林日间照料中心的6楼餐厅等待开饭。“赵大爷,您的午餐已经好了,今天是米饭炒菜,还有一个汤,慢点吃。”看着社区工作人员为自己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赵广胜连连道谢。
园林日间照料中心的餐厅是一间可以容纳50位老人同时就餐的爱老幸福食堂,是大通县政府为购买养老服务对象提供的安全、方便的助餐服务,重点解决高龄和失能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进一步保障和改善以“三无”老人、高龄老人、贫困老人等为重点对象的老年群体生活水平所实施的重要举措。
“民生事是连着百姓的心头事,做哪些,怎么做,还是要听听百姓的声音。幸福食堂里的饭菜可口了;大街小巷的环境变好了;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变多了……看似细小的改变,汇聚起来就变成了提升百姓幸福感指数的‘大数据’。”大通县委常委、副县长肖克忠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紧紧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持续发力,通过不断改进征集方式,扎实有力推进项目实施,办成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反映强烈的民生实事,全省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大通县桥头镇园林路的爱老幸福食堂就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财力有限情况下,青海始终坚持把大部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实施民生工程,通过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果断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持续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升。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惠及全民,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现如今,民生暖阳温暖着高原的每一个角落,民生福祉的春风不断拂过江源儿女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