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满山开遍金银花,巾帼田间夺花魁”,日前,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店乡的金银花基地一片热闹景象,该县第五届金银花节采摘大赛正在这里举行。来自邻近陇阳镇的妇女王艳辉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摘会将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她和姐妹们可以赚到一笔较可观的收入。
近年来,通渭立足县情,极力探求乡村产业振兴之路,作为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中药材产业形成链条化发展,新能源成为迅速崛起的支柱产业、以书画为主导多种形态融合互促的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日益显现。这些产业不仅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更成为外界认知通渭县的靓丽名片。
金银花开“金银”来
“我家自种了1.51亩地的金银花,最近是采摘期,我每天来卖两次,这些天我已经卖了3000多元!”在通渭县一个金银花收购点上,一位叫张淑莲的妇女笑着告诉记者,当天上午,她卖的金银花被定为一级品,卖了174元。
近年来,通渭县围绕定西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定位,通渭积极探索多元化中药材品种, 2013年首次引进金银花27万株,在陇川镇新堡村、马营镇华川村等区域试验种植220亩。在成功试验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果断提出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逐步走向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基地两园区”架构,将通渭建设成花香四溢、“黄金”遍地的生态产业大园区。
从2017年开始,短短五年间,金银花如雨后春笋,由试验田走向规模田,在通渭大地遍地开花,面积呈几何倍数增长。产业规模扩大后,通渭开创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于一体的发展新模式。目前,全县建成示范培训基地2.4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9.6万亩等。由试验的220亩扩增到目前的12万亩,实现了建设三大金银花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全县参与种植金银花农户4.1万户18.5万人,户均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
“2016年我驻的村引进了金银花种植项目,今天这个项目终于落地见效,成为村民们的致富花、幸福花!”曾在脱贫攻坚阶段在通渭做帮扶工作的甘肃省妇联干部张立告诉记者。
“书画”成为认识通渭的新窗口
“道德光华温润玉,文章和气吉祥花”,这是通渭县王庄村村民王彩彩家正房中悬挂的一副对联,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的门楼上还悬挂着一块镌刻有“耕读”二字的横匾,照壁上镶嵌着一副瓷砖山水画……类似这样崇德尚文的庭院陈设,在这个小山村里随处可见。
地处黄土高原的通渭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这里素有“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
2006年,通渭县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文旅活县战略”,其后,通渭县历届党委、政府通过持续实施 “文旅名县”战略,打造“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把书画文化产业确定为县域经济六大特色产业之一。从2011年开始,迄今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一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
通过发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等品牌优势,通渭县积极创建全国“书画+”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了包括通渭书画名城、常家河山楂小镇、李店金银花小镇等“十大景区”,特别是连续十一届书画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极大地推动了通渭书画产业发展,书画产业目前成为县域经济特色支柱产业之一,通渭书画享誉全国,也使外界对通渭的认知由“书画”替代了“贫穷”。
“我们一家人都喜欢书画,我的书画工作社参加了7届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经济效益还不错!”张月娟是通渭一家书画工作社的负责人,她的丈夫刘小农是当地知名书法家,多年前下岗的她开了这家工作室,工作室成为展示交流丈夫书画作品的平台,也成了自己的职业。
据悉,通渭全县现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余人,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年书画交易额达10亿元以上。
以项目建设催生发展新活力
六月的通渭,在蔚蓝的天空下,风力发电风机点缀在远处的山川丘陵间,成片的光伏发电板铺陈在沟谷山间,蔚为壮观,也给这片昔日贫瘠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近些年,通渭县建成了一批产业带动性工程项目。以项目建设催生发展新活力新动力,以强农业、强工业、强服务业、强城镇的“四强”行动培植经济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以特色文化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构成了通渭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与基调。这当中,通渭风电基地建成并网60万千瓦,总容量达到110万千瓦;光伏发电、金银花产业基地已形成规模;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绿色养殖项目成效显著等等。
与此同时,通渭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黄河”战略落地,大力开展“绿满陇中”行动。目前,全县林地达到107.6万亩,森林蓄积量68.7万立方米、覆盖率9.52%,治理水土流失1802平方公里。
通渭县委常委、副县长周旭东说:“项目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决定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必须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抓好抓实。与此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群众增收的同时,让蓝天、碧水、净土成为通渭最靓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