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孕育着独属于老北京人的安稳情怀。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荡漾在湖面的水波中,铭刻在灰色墙面的沟渠中。
■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一(25)班
刘清琳
北京也有“海”。
曾见过夕阳垂地染红的水面,曾见过几只游船点缀着荡漾的粼粼波光;曾见过层叠的灰色瓦片泛起无际延伸的浪潮,曾见过不绝的人流蜿蜒着穿过古旧的石桥——这便是后海,不是海,却胜似海,不在其广阔,而在其深沉。
后海,同前海、西海,乃至北海一道,说是海,事实上是始于元朝建造的人工湖。碧瓦红墙的诸多王府院落中杂夹着深郁高大的树木,湖畔的依依垂柳掩映着林立的“九庵一庙”。既是游玩赏景之地,再算上运输上作为漕运终点站的功用下,“后海”一名已经成了老北京城中一片繁华商业区的代称。围绕水面,胡同及后续道路的发展呈放射状,因而成就了在北京城中独树一帜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等胡同。
曾经的后海是老北京有名的消夏、游玩场所。每至盛夏,藕局、茶社、食品和曲艺等各式摊棚沿岸而设,吸引着仕宦官家、文人雅士、平民百姓纷至沓来。
改革开放后,老城建设如火如荼,后海更多作为旅游资源和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更在保护古建筑风貌的同时,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时至今日,后海边的人流中,更多的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人们能走进商肆作坊欣赏和参与吹糖人等特色民俗,也能在富有特色的酒吧、餐厅中感受老城的所焕发的活力;能深入胡同中探寻爆肚、卤煮等藏匿的美味,也能坐上人力三轮车,赏遍后海畔的独特风光。
北京是个勤于变迁的城市。从元大都到明清的北京城,从北平到如今的北京,北京是不甘沉默的都城。七百余年中多少烽烟、多少繁荣,人皆道历史如烟,北京却将一切历史的痕迹铭刻在自己的胸怀。
北京人无不是在这种变迁中成长。变化的世事正如老城中的这片“海”,任由游船商船穿行而过,一秋又一秋的落叶、一冬又一冬的寒冰转瞬而逝,岸边的喧嚣也从来留在岸边,到头来仍是如镜的水面忠实地反映着垂柳与砖墙。对他们来说,几十年的“变”也成了不变——宁静的后海点缀变化的城市,变化的城市滋养了“安稳”的人。
几位住在后海边的老北京人就这样描述着后海旁的生活——能有什么变化呢。曾经的摊位都集中在湖边,一个卖“片儿糕”的摊位半天便能赚上几百乃至几千块钱;而现在的店铺都走入了“胡同”——仿照老建筑、在原有胡同走向基础上扩展形成的新街——与真正作为居住区的胡同仅有一墙之隔,依旧能赚得人们的光顾。
谈起周围的四合院——这些在北京显得极其普通,却与世界有着特殊意义的建筑,即使是翻新了瓦片、更换了大门,青灰的墙体依旧,三面的厢房依旧,前后的近邻旧友依旧,就算是“一切无恙”,便仍安稳地立在胡同中的一侧。
富有商业气息的南锣鼓巷、烟袋斜街等闻名的胡同,自然地与维持着旧时院落的胡同交错。
后海孕育着独属于老北京人的安稳情怀。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荡漾在湖面的水波中,铭刻在灰色墙面的沟渠中。时光仍在流逝,后海独特的魅力却将如海般永不干涸,向世人诉说着这里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