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贾莹莹
南邻黄海,东依鸭绿江,和朝鲜隔江相望,辽宁省东港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万里海疆的最北段。
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让东港市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北纬40度的区位、巨大的昼夜温差和先进的种植技术,造就了东港“中国草莓第一县”的美誉。多年来,东港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开展采摘、电子商务等拓宽草莓销售渠道,推进草莓产业发展。
“一颗小草莓成了致富果”,农民的腰包鼓了,日子甜了,幸福感也与日俱增。在发展特色农业种植的同时,东港还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草莓采摘游、生态海岛游等,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咱农村人过上了城里日子”
“俺们村70岁以上的老人合作医疗村上都给报销,可享福了!”东港市小甸子村书记助理、返乡创业女大学生国竞文自豪地说。“不仅老人医疗有保障,逢年过节,村上还经常开展慰问活动,给老人送米、送油等生活用品。”谈起村里近些年来的“福利”,国竞文滔滔不绝。
然而,让国竞文引以为傲的小甸子村以前却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空壳村,村集体曾欠下外债30多万元。近年来,由村“两委”成员牵头组建“村兴果蔬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上级扶持资金500多万元,建成村集体产业大棚园区,54栋日光温室,空壳村从此摘帽,带动了全村大棚产业发展。
“现在咱们村遍地是大棚。”顺着国竞文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200多栋大棚一望无际整齐划一。时值这一季草莓季,大棚内还是忙得热火朝天。“现在我们正在培育下一年的草莓苗,不仅草莓可以赚钱,苗培育好了也能卖钱呢!”国竞文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为了带动村民们致富,政府提供了涉农贷款,村民们可在园区内承包大棚种植,也可以打零工,比传统种植玉米和水稻的收入翻了好几番。仅在去年,国竞文的3个大棚就收入了20多万元。
特色农业种植拉动了小甸子村经济快速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民生。走进小甸子村,河套衬砌、水泥路面、花草彩砖,一派新气象,昔日的老商店开发成4层商贸楼,小卖部变成百货超市。国竞文告诉记者,为了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新建了4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搭建舞台、购买音响,村里及周围村民每天晚上都到这来跳舞、纳凉。
腰包鼓了,日子好了,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咱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国竞文觉得,这种生活才是自己的诗和远方。
小草莓跑上了“快车道”
走进东港市前阳镇前阳村19组,辛坤格经营的东华果业销售点内一派繁忙景象,近100个工人忙忙碌碌,接单、选果、包装、发货等有条不紊,在这里,通过电商平台每天要接几百个订单,约2万斤草莓通过快递运往全国各地。
“现在我们的草莓供不应求,尤其我们采取了有机种植之后,价格可以达到传统草莓的2~3倍。”辛坤格拿着一颗鲜红的草莓告诉记者,现在广东、上海、深圳等地特别认这种有机水果,销量也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
辛坤格的父母都是做草莓生意的,家里有两个大棚,他们有着稳定的市场。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丰富客户资源,辛坤格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希望能够通过发展互联网,让乡亲们的草莓能销得更远、更好。
前阳开发区电商办为她提供办公场所,东港市妇联为她提供电商培训,几年来,她的电商销售渠道越扩越宽。目前,她的销售点不仅帮助解决了农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草莓种植和销售,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助推了传统农业的发展,让好产品卖上了好价钱,也打开了东港草莓的知名度。
“我们都60多岁了,外出打工年纪大了,在销售点打工不仅按天结算,自家的草莓价格还提升了两三块钱。”妇女们乐得合不拢嘴。“加入合作社的有1000多个棚,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收购,农户们不用愁销路。”辛坤格对电商的发展信心满满,“通过电商销售模式获益的已经近3000人,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延长产业链,打造草莓干、草莓脆等产品,在电商领域中打响自己的品牌。”
特色产业的发展,吸引众多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东港市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像辛坤格一样投身电商销售的“归巢”大学生在东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去年,东港市草莓生产面积19.1万亩,年产量30万吨,鲜果产值达60亿元,其中六到七成鲜果通过线上销售。有近10万农户从事草莓生产,草莓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60%以上。一颗小草莓成了百姓的“致富果”。
吃上旅游饭,赚起生态钱
初夏的獐岛微风徐徐,极目远眺碧波荡漾,一望无际。这里是祖国万里海疆的最北段,因此獐岛又被誉为“万里海疆第一岛”。
獐岛村位于东港市的西南方向,坐船35分钟便可抵达宛若世外桃源般的小岛。与城市里的车水马龙相比,这里是一个能让人真正安静下来的地方。这里听不见鸡鸣狗吠,更没有机动车的轰鸣和尾气排放的污染。獐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忠有告诉记者,为了整治岛上的环境,家禽、家畜和机动车等对岛上有污染的全部移出岛内,仅存几辆车用于应急接送。
獐岛的“大刀阔斧”让村民们看到了村里整治环境的决心,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一系列“软条文、硬规矩”让獐岛的绿也变得更加沁人心脾。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深入人心,獐岛用青山碧海换来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几年内,高标准的防浪堤、滨海文化广场等海岛修复项目相继落地,大旺亭、大运亭、东运阁、亲海路等人文景观也相继建成。
对于今年70多岁的王桂荣来说,每天最幸福的就是饭后伴着凉爽的海风沿着环岛修建的栈道散步。“咱岛上无污染,空气比城里好多了。”王桂荣告诉记者,儿女想接她到城里去住,她说啥也不走,在哪都不如岛上生活得舒服。
清新绿色的海岛风光让獐岛声名鹊起,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让岛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赚到了生态钱。“这是大海螺,这是梭子蟹……看看,多新鲜呐!”渔佳乐酒店老板娘由桂琴忙着招呼客人。品尝地道的海鲜、住着干净整洁的农家乐,是来到獐岛游客的“标配”。
2016年,由桂琴家建起了600平方米的酒店,共花了200多万元。“当时还愁着钱啥时候能挣回来,现在才几年就回本了。”由桂琴笑得合不拢嘴。如今,这座陆域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00人的小岛上,有80余家渔家乐式旅店、10座高档宾馆,年接待量达10万人,日最大接待能力达4600人。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东港市特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百姓的腰包更鼓了、笑容更多了、幸福感也更加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