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村美民富产业兴的贵州长滩村

“十妇共管”推动千年苗寨跨越发展


    □ 讲述人:宁波工程学院学生 熊媛媛

    □ 指导记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酷暑七月,我的家乡清凉的巴拉河成为人们消暑的好去处。为防患于未然,我穿上了红马甲当起志愿者,参与暑期关爱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给村里的弟弟妹妹们讲解防溺水知识,提醒他们时刻注意人身安全。

    成为一名志愿者回报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更是我了解基层、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

    我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是一个风景秀丽的传统村落,这里环山而居,临巴拉河而建,放眼望去,曲折幽深的青石板路和错落有致的苗家小屋映入眼帘。

    这些年来,在三级组织部门的大力帮扶下,长滩村积极探索“十户一体”“十妇共管”“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让千年苗寨实现了华丽蜕变。

    新时代下的农文旅

    我们村口有一栋非遗馆和一栋刺绣馆,这让村子的历史风情得以更好地保存,它们的存在也增添了几分韵味。7月5日,村里迎来了一批贵阳的研学团队,年纪相仿的我们打开了话匣子,在聊天中我才知道他们是来长滩村学习非遗文化的。

    我们村是千人大寨,村里民族节日也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月的姊妹节、五月的独木龙舟节等。同时,我们村还拥有《苗族独木龙舟节》《苗族服饰艺术》《苗族古歌》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节日和非遗文化引来了很多游客,也让长滩村找到了发展的机遇。

    听爸爸说,这些年,村里通过保护“独木龙舟”和苗族刺绣的链条空间,活化技艺传承。同时通过保护好传统村落建筑等传统文化设施,以“原汁原味”的苗寨风貌淳朴苗乡旅游业。

    新时代下的新风貌

    盛夏的傍晚,漫步在村里的栈道上,田间蛙声起伏,稻香扑面而来。这让我不禁回想起多年前,村里的路还是土路,村里的排水系统也不够完善,污水经常排向路面,环境问题严重。

    2015年4月,为解决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村“两委”的叔伯,按照居住相邻的原则,把全村农户划分成19个卫生责任主体,每个责任主体10户左右,分别推选出1名有威信、有带动能力的人作为“户长”,实行“十户一体”模式。这个模式推行后,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整洁,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明显增强,村内邻里关系也更加紧密了。

    今年,村里在原来的基础上,探索了“十户一体”+“十妇共管”治理模式,按照“连线连片、整体推进”的原则,明确由村妇联副主席、执委、巾帼志愿者担任“妇长”,分别结对5~7户美丽庭院,3~4户潜力庭院,有效拉动庭院经济发展。我的母亲和家人一道,在庭院经济的拉动下,做起了五彩粽、姊妹茶、咸鸭蛋等农特产品,五彩粽还进入了四川卫视的好味知时节栏目,“母亲团”的辛勤汗水,通过家里的庭院经济,解决了我大学的费用。

    新时代下的新先锋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他的影响下,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村里的党课上,我听老党员讲,2016年以来,村里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村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责任担当,积极探索“党员积分制”,以量化考评教育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目标,建设“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奉献、有作为”的党员队伍。

    “党员积分制”营造了党员之间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竞争氛围,有效激发了党员为民服务的积极性,使“五星党员”真正成为群众中的一面旗帜,是建好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的良方。

    新时代新长滩,让悠久的苗族文化不再单调,仿佛徐徐铺展的壮阔画卷,“村落蓬勃发展,群众幸福生活”的目标终将实现。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