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宁夏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

苦瘠乡村变身网红旅游打卡点


    杨岭村村容村貌。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党柏峰

    从银川前往泾源县,穿越黄河冲积平原和干旱剥蚀的台地,高速也需四个多小时车程。

    远处,鱼鳞一样的沙丘披上了鲜绿的夏装,多了几分俊美的姿态。眼前,绿油油的水稻就像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很是绵软,就连天上的云朵也想下来打滚撒欢……目之所至,庄稼铆足了劲地生长着,宛若一幅幅草木葳蕤的图画在宁夏大地铺开。

    “春去秋来无盛夏。”摇下车窗,一股凉意扑面而来,便知是到了六盘山。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庄稼长势很好,村庄都掩藏在一片葱绿之间。正午时分,转过一个大弯,顺着县妇联同志手指的方向,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便映入眼帘。

    回忆

    泾源县地处宁夏东南部六盘山下,因泾水源头而得名,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杨岭村有4个村民小组324户1248人,常住户241户960人,是一个回汉共居的村子。

    虽是正午时分,漫步在杨岭村,却凉风习习,甚是清爽。颇有秦地风格的庭院,青砖白墙,鲜花簇拥,窗明几净,正如外墙“美丽庭院”标志牌所写的一样:家风美、绿化美、院落美、厨厕美、居室美。

    曾几何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域偏僻,加之自然灾害不断,杨岭村的百姓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就连联合国官员也疾首断言: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

    西海固这个苦瘠的地方一直挂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上,他曾三次走进西海固。2016年7月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岭村考察脱贫攻坚工作,亲切地与群众拉家常,暖心勉励大家勤劳奋斗,早日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到马克俊家中详细了解脱贫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

    盛夏时节,穿过整洁的街道,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一行人来到村史馆管理员马克俊的家。

    “你们来了,走,赶紧到我的茶馆里坐坐。”马克俊头戴一顶草帽,脸色红润,一口地道的陕西话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家。

    两大间房子,一个茶馆,院子里有个砖砌的小花园,里边开满了花。几个屋子收拾得特别干净,一尘不染。几个小孩在院子里嬉闹着,其乐融融。

    “我有四个女子(女儿),都成家了,大女子在银川开餐厅,二女子搬迁到了灵武市,三女子日子也不错,小女子和我招呼茶馆。这不赶上暑假,几个外孙子就都来了。”马克俊一脸幸福的笑,说着便掀起门帘把我们请进正屋。

    “2016年7月18日下午3点多,天下着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我家,就坐在这个炕沿上和我们几个一起拉家常。”指着墙上的一幅照片,他清晰记得6年前那暖心的一幕。

    “总书记当时问我多大了,当得知我59岁时,总书记笑着说我比他小,是他兄弟。当时我们大伙特别激动。”久久凝望着那张照片,马克俊似乎还沉浸在当时的场景之中。

    在他家的茶馆里,马克俊招呼我们坐下,那是靠着大玻璃窗的一方茶桌,外边可以看到村史馆和漂亮的村道。

    马克俊摘掉头上的草帽,给客人冲上了一杯清茶,随着茶香,幸福的回忆在午后阳光里弥散开来。

    嬗变

    “6年了,我们村子变化太大了,大家都牢记着总书记当年的话,‘好日子是通过辛勤劳动得到的’。”今年65岁的马克俊是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曾担任村干部。言及村里的变化,他告诉记者,正是总书记的勉励,让全村老百姓受到了极大鼓舞,奔日子的劲头更足了。

    “自从总书记来了之后,要说我们村最大的变化就是人的思想,精神头不一样了。能出去找活干,就连妇女也闲不住到附近打零工。”

    6年来,杨岭村和全县一道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彻底甩掉了千年贫困的帽子,2021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52元,较2016年翻了一番,过去一穷二白的杨岭村发生了化蛹成蝶的嬗变。

    “我家原来也养五头牛,这个茶馆就是以前的牛棚。”据马克俊讲,2017年刚开春,县上组织一批党员干部去福建学习考察一周。马克俊就是其中一员。

    学习归来那天,站在村史馆正对的路口,马克俊没有直接回家,而是久久盯着自己的院子,心里盘算着在哪里开个茶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牛棚上,略加思索,便快步回家和老伴杨玉琴商量。

    得到老伴的许可,马克俊说干就干,前后花了一万元,一个星期就把牛棚改造成了别致的茶馆。2018年4月,“老马茶馆”正式挂牌营业。

    缕缕茶香中,马克俊掰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家庭账:茶馆一年收入一万多元,托管的4头牛收入4000多元,村史馆讲解一万元,老伴附近务工2万元左右,连上庄稼一年收入大概5万多元。

    嘱托

    “我们杨岭村人,永远也忘不了总书记来村的那一天,他嘱托我们要把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杨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激动地说,“如今,所有村民纳入基本医保,60岁以上老人全部享受养老保险,乡亲们用上了水冲式厕所,过上了跟城市人一样的日子。”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这几年,杨岭村所有在籍学生全部合格录入初级中学,53名学生考取了市县重点中学,22名孩子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

    “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是杨岭村人的奋斗目标。

    这些年,杨岭村依靠党的好政策和自身发展特点,以乡村旅游为带动,大力发展肉牛、骊羊、中蜂、苗木等特色产业,创新实施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21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全村养牛1100头、养羊1650只,户均3头牛、5只羊。绿化造林2300亩,荒坡喷播花卉24万平方米,庭院经济林8万余株。杨岭村正在由“一处美”向“一片美”、由“一时美”向“持久美”整体迈进。

    “目前杨岭村妇女就业还不成规模,比较零散。”对于杨岭村妇女的就业创业问题,大湾乡妇联副主席马志荣有着自己的想法,“村子每年有10余万名游客,下一步我们会在上级妇联的指导下,依托这里的资源优势,对妇女进行专业培训,开办农家乐,发展民宿,真正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

    一盏淡茶致意生活,满腔恩情共话幸福。如今的杨岭村村貌焕然一新,成为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泾源县委书记王荣深有感触地说:“‘老马茶馆’折射出新时代杨岭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杨岭村的巨变,只是泾源县巩固脱贫、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6年来,我们全县党政干部和人民群众时刻谨记总书记的暖心寄语、殷殷嘱托,以奋斗定义自己,以人民幸福作答,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的问题。

    抬望六盘山,青山远黛,云雾缭绕,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站在村子高处,俯瞰杨岭村,犹如一幅风景画尽收眼底:水泥路取代了土路,青砖蓝瓦取代了破败的土坯房,村庄环境变美了,设施农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杨岭百姓的小康日子有了奔头、更有了盼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