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为“问天”腾飞

寻觅“天窗”

——记文昌发射场首位女高工甘思旧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肖睿

    □ 何玲

    7月24日凌晨6时许,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大楼气象会商间内气氛庄重,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静静屹立于发射工位,等待着推进剂加注和点火发射的指令。

    来自广西武鸣的壮族女航天人甘思旧坐镇气象会商间C位,一头精干短发的她,自信沉着地判定气象预报结论:“未来8小时,天气晴好,满足加注发射条件!”

    紧跟一道道指令,低温推进剂有条不紊地注入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的体内。

    14时22分,伴随一声“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一飞冲天,巨大的轰鸣为这座海滨城市火热的夏天再添激情昂扬的乐章。

    透过气象会商间的窗,凝望塔架的方向,甘思旧目送“问天”启航。

    当听到指挥控制大厅宣布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那一刻,巨大的喜悦化作激动的泪光瞬间填满甘思旧的眼眸,这位文昌发射场“土生土长”的首位女性高级工程师,也圆满完成了自己的首次“气象总体”任务。

    四次托举“嫦娥”登月

    2006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硕士毕业后,甘思旧带着对航天的向往来到了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中心技术部气象保障团队的一员。

    在甘思旧16年的航天路上,她一共参与了6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在西昌发射场工作时,她现场保障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发射任务。

    2014年为了支持文昌发射场建设,她主动请缨加入“党员先锋队”,从西昌转战海南,来到文昌工作。

    二次创业,几多艰难,在创业方阵里,女同志屈指可数。别人问她,“何不等建好了再去?”“女同志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从她做出这个决定起,周遭的不解就从未停止,面对这些疑问,甘思旧只是笑笑没有回答,因为她偏偏就不怕吃苦。

    来到海岛后,甘思旧戴着草帽、曝日沐暑、追云测雨,从零开始学习探索热带海洋性气候变化规律,积累航天滨海气象预报知识,积极投身到气象系统的装备项目建设和各类课题研究中。

    8年来,她全程参与了文昌发射场气象保障系统从无到有的建设,出色完成了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首飞、“天舟一号”“天问一号”等重大任务,多次担任文昌发射场的气象保障组组长。

    2020年11月,“嫦娥五号”发射前夕,甘思旧作为任务的气象保障团队骨干成员,和同事们观云测雨,判定场区的气象条件,为“嫦娥”寻找晴朗的奔月“窗口”,这是文昌发射场首次执行的探月任务,也是甘思旧第四次护送“嫦娥”奔月。

    首位气象女总体为“问天”保驾

    应用浅层风预报技术保障舱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生成数值技术定量化预报产品……这些年,经过甘思旧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一批新技术投入应用,文昌发射场高精度气象预报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6月,通过层层考核,甘思旧一路过关斩将,在一众男同事里脱颖而出,获评高级工程师,成为文昌发射场培养成长的首位女性高级工程师,亦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系统首位女性高级工程师。

    在此次“问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中,甘思旧作为气象专家首次独自担当气象系统技术总体,在任务保障过程中,负责气象预报结论把关,综合分析各类型数值模式产品,制定最终对外预报产品。在重大天气过程保障中,她积极与地方气象部门沟通、交流意见。

    甘思旧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问天’发射前,我和团队一直‘绷’着一根弦,保持着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程序。因为只有准备得更充分,才能对‘窗口’天气的预报更加有信心。作为技术总体,只要火箭没升空,我的工作重心就一直是天气和天气系统的演变,要不断地综合分析各类资料,研判天气变化,因为此次‘问天’的发射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窗口’,一旦错过,后面就会有各种调整方案,我们气象系统又要重新再一次明确后续的天气和后面‘窗口’的结论,谁能保证每次‘窗口’阶段都会有好天气呢?”

    7月24日上午,甘思旧和气象团队向场区指挥部报告了气象会商的最终结论,为火箭“点火”发令枪“上膛”,长征五号B遥三火箭和“问天”实验舱的问天之旅进入倒计时阶段。甘思旧顺利完成了她在此次任务中的全部工作,她也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培养成长的首位女高工和首位气象女总体。

    未来,文昌发射场将承担更多的发射任务,对气象保障的要求也会更高,甘思旧说:“职级越高,责任越大,成为高工我更要稳扎稳打、时刻冲锋,为航天事业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