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丹平
女性成为妈妈后,给孩子喂母乳还是喂奶粉,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今年8月1日至7日是第31个世界母乳喂养周,母乳喂养的话题再次被广泛关注。据统计,2021年中国6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9.2%,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约三分之二的孩子没有充分享受到母乳喂养的益处,不仅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2020年达标50%的预期目标,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天然食物,母乳喂养事关母婴健康,众多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了母乳喂养的诸多好处。数据也显示,除了5%的妈妈因为乳腺发育或激素等原因无法实现母乳喂养,约95%的妈妈是可以实现纯母乳喂养的。那么为何我国母乳喂养率仍不高呢?
母乳喂养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非常辛苦,妈妈在哺乳过程中要面临许多压力和困难:因夜间喂奶,许多妈妈睡眠节律被打断、睡眠被剥夺;不少妈妈在哺乳同时要兼顾工作,客观上导致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继续母乳喂养超过两年的难度非常大;哺乳过程中妈妈还会遇到奶少、涨奶、乳头皲裂或发炎、乳房红肿硬、背奶失败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少数女性在产后哺乳阶段还会出现产后抑郁、产后焦虑甚至产后强迫症等……而且,哺乳成功与否除了妈妈自身因素,还与孩子自身情况、家庭氛围等密切相关。此外,太过疯狂的配方奶粉营销,也是影响母乳喂养的一大原因,不到全球1/5的中国婴幼儿撑起了目前全球1/3的奶粉市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常。
今年世界母乳喂养周的主题为“母乳喂养促进,健康教育先行”。诚如斯言,母乳喂养早已溢出私人领域上升为公共政策、社会文明的一部分,较高的母乳喂养率被认为是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衡量指标,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减少未来公共卫生支出有重要意义。因此,母乳喂养的责任不能只推给新手妈妈一人承担,而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分担。有研究发现,爸爸的参与对成功哺乳和哺乳妈妈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工作单位和社会也应对母乳喂养提供多方面支持,比如,制定工作场所支持母乳喂养的政策;对员工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培训;设立母婴室;允许哺乳期女职工有弹性工作时间或居家办公等,方便她们给孩子喂奶;将普惠性托育等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完善生育津贴制度,探索生育补贴制度;创建家庭友好工作场所等。通过强制性法规规范母乳代用品营销行为等。
其实,母乳还是奶粉,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2021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母婴家庭母乳喂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母婴家庭成员母乳喂养支持率达到80%以上;医疗机构设立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或孕产营养门诊的比例不断提高;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所有应配备母婴设施的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全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研究员张悦曾言:“母乳喂养不只是家事,也是国事。为此,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母乳喂养工作机制。”的确,我们在鼓励女性坚定母乳喂养的信念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多方合力支持母乳喂养,小到母婴室的打造、加大母乳喂养重要意义的科普宣传,大到“撑腰”母乳喂养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以及实施工作场所家庭友好政策、生育成本共担机制的探索等,都需切实营造、保护和促进有利于母乳喂养的良好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尊重女性哺育自由、保障女性哺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