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 杨秀丽
39岁的刘羽和她41岁的先生已有了两个儿子,但他们仍渴望能拥有一个可爱的女儿。2021年国家开放三胎政策后,两人决定再次备孕,但在成功怀孕3个月做超声检查时,孩子已没有胎心,大概九周左右就胎停育了。
胎停育是一种自然流产表现,属于妊娠期常见病。自然流产发病率在一般人群中约为12%—15%,35岁以上女性流产风险开始明显升高,到40岁自然流产率将超过40%,而45岁以上流产风险则高达75%,高龄母亲再加上年龄大于40岁的高龄父亲会明显增加流产概率。由于刘羽只有这一次胎停育历史,且孕前两人身体各项指标都正常,所以胚胎异常最可能导致此次胎停育。一次胎停育本身并不会增加再次发生胎停育风险,他们夫妻在下次怀孕前只需进行常规孕前身体检查就可。
刘羽很快预约了清宫手术,术后子宫内膜恢复良好。月经复潮3次后做了超声、宫颈癌筛查以及甲状腺、血糖、风疹、巨细胞、弓形体等检查,在确认各项指标都正常后,刘羽再次怀孕了。这次刘羽在第一次超声确认宫内孕后又在怀孕9周时做了第二次超声检查,显示一切正常。因为是高龄产妇,刘羽还在医生建议下预约了羊水穿刺检查,目前各项检查结果都很正常。
与刘羽不同,晓晓已有过3次胎停育经历。在第2次流产时,医生就建议她要针对反复发生的胎停育进行相关检查,但她和先生认为胎停育就是一种自然淘汰不需检查。可第4次胎停育还是来了,这让晓晓意识到频繁胎停育并非自然选择那么简单。
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流产最常见原因之一,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连续发生3次以上则称为复发性流产,这种情况发病率仅为1%左右。晓晓前3次胎停育均发生在8—9周,3次清宫手术都没有检查胚胎的染色体,在第3次胎停育清宫后月经量开始明显减少,为了减少反复清宫手术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医生建议这一次采取药物流产,并对胚胎组织进行了染色体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胚胎染色体没有明显问题。
除染色体检测外,对流产原因的评估还要从遗传因素、母体生殖道结构是否异常、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凝血因素和免疫因素等方面进行诊断。具体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夫妻双方染色体检查、激素6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甲功筛查)、TORCH、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β2GP1抗体、遗传性易栓症、狼疮抗凝物以及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查等;而对于反复出现的中孕期流产,还需根据情况进行宫颈机能检查。
经检查,晓晓体内抗心磷脂抗体水平明显升高,3个月后复查该指标仍很高。结合她之前的流产史和高抗心磷脂抗体情况,可诊断她的几次流产都是抗磷脂综合征造成的。抗磷脂综合征是复发性流产的常见原因,患者可同时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单独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流产。
明确原因后,医生为晓晓制订了个性化备孕治疗方案:首先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3个月,受孕开始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和低分子量肝素进行保胎治疗。在专业医生的保驾护航下,晓晓终于平稳度过了她的第5次孕期,生下了一个健康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