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明亮的灯烛


    “葛根珠兰”, 这是赵林平的蒙古族名字,直译为国家通用语言就是“明亮的灯烛”。我想,多年以来,在课堂上,在舞台上,她不惜燃烧自己而竭力“烛照”的究竟是什么呢?

    ■ 李树榕

    总是觉得用“闺蜜”这个词形容我共事40年的同道赵林平,分量有些轻,我还是更愿意用“知心朋友”这个称谓。对她,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谦虚、谨慎、为事业不惜生命,无论获得多少荣誉,都一直在努力开拓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新道路。

    为什么这样说呢?

    2003年,我还在内蒙古电视台主持《影视大巴》栏目。在采访蒙古剧《满都海·斯琴》主创团队时,第一次了解到冲击国家唯一的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是多么不容易!这个奖项两年评一次,囊括所有中国戏剧和歌舞,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而那一年,内蒙古的作品入围了前五十名,却没能获此殊荣。一晃近二十年过去,内蒙古艺术学院副院长兼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赵林平,与她的团队雄心勃勃地创作出一台冲击“文华奖”的舞剧,并成功了。

    赵林平是蒙古族,血脉深处凝聚着不言而喻的英雄情结。所以,她选择的是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京剧版本、动画片版本、文学版本、歌曲版本。经过50年的沉淀,如何再诠释雷锋时代的这对英雄小姐妹?如何让“90后”“00后”“10后”以及他们的家长等几代人都能在感动中有所感悟?难度很大!于是,许多同事善意地告诫,最好不要用这个题材。显然,这是一次对主创人员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的综合性考验。

    2015年,赵林平力排他意,开始着手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创作。第一步,就是组织得力的创作团队。她费尽心力,把日理万机的著名舞蹈艺术大家赵明先生请来了,把大名鼎鼎的著名作曲大家三宝先生请来了,还把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都调动了起来。继而,又开始撰写剧本、修改剧本、现场排练、打磨音乐、筹备道具和服装、召开研讨会,等等。

    有一次我在医院碰见了她。当时,我在生病。一见面就发现,她的脸色比我的还难看。不用问就知道,连续几个月了,她很少休息,一直在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排练而“拼命”。果然,为了排好这部舞剧她几次突发心脏病。当时,她认真地对我说,只要把这个任务完成好,能够将其送到文华大奖的赛场,就是马上失去生命,也认了。

    那时,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一首歌:“在爱里,在情里,幸福痛苦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形象里”。《共和国之恋》的歌词实实在在写出了为祖国为事业努力开拓的奋斗者的心声。赵林平,当之无愧!

    最终,2019年,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舞台艺术发展史上零的突破!之后,赵林平几次到北京看病,她真的太累了,太累了……后来有人问,当今,我们还提倡一个九岁、一个十一岁的女孩子在暴风雪中为了保护300多只羊而不惜生命的做法吗?我的回答是“责任!责任!”面对许许多多独生子女,面对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引导人们树立对国家、对事业、对社会的责任心,至关重要。当年,龙梅和玉荣是这样的,作为舞蹈教育家和舞蹈艺术家的赵林平,何尝不是这样呢?

    更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5月,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评选出包括文学和各个艺术种类作品在内的100部“红色杰作”,其中就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入选的唯一作品,也是全国舞蹈界仅有的七部作品之一。什么是艺术的“社会效益”?赵林平和她的团队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认识赵林平有41年了,在美女如云的舞蹈界,她真的不算漂亮;在天才云集的艺术界,她也真的不算多么灵秀;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上,她甚至没有做过职业演员,但,近20年来,一个接一个荣誉,纷纷降临到这位已年近“知天命”的蒙古族女性身上——2010年,她当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由她负责的“蒙古舞”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4年又转型升级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021年,她荣获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环绕在她头上的光环也有很多: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内蒙古自治区“德艺双馨”文艺家、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等等,但她依然是,而且一直都是一个非常谦和、非常踏实、非常热衷学习的人。

    30年前以蒙古族舞蹈《喜悦》而闻名的舞蹈家敖德木勒曾是赵林平的专业老师。凭着对赵林平的了解,把坚定、坚强、坚忍,执着于事业的精神称之为“林平精神”。以我的理解,那就是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精神。不是吗?头衔越多,工作量就越大;荣誉越多,压力就越大,这就是客观规律,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承当不起的!所以,别人偶然为之的“拼命”状态,在赵林平这里却几乎成了生命的常态!

    2005年暑假的时候,她带领自己的创作团队深入呼伦贝尔草原和科尔沁民间去体验生活。在与蒙古族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的两个月里,她深深地被蒙古族老阿妈悲天悯人的情怀、老阿爸深沉而刚强的性格所感动,就在她沉浸于牛奶的芳香、骏马的坚毅之中时,艺术的激情涌动着,创作的冲动澎湃着。自己的民族现实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鲜明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诉求,让她须臾不能平静。回来之后,历经两年多磨砺,就有了2007年荣获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杯”金奖的《草原酒歌》,以及荣获银奖的《塔林毕斯贵》。

    15年前,南方气候最好的金秋,赵林平带领团队奔赴成都参加“桃李杯”舞蹈大赛。这是她被破格任命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之后第一次率队参赛,其重视程度、认真程度、努力程度、较劲程度,无不挑战着她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临行前,因过度劳累,心脏病复发,可是她却一直坚持排练。几经院领导和母亲的劝说,她才到医院就诊。可是还没输完液,她竟偷偷拔掉针头,跑回排练场。实在没有力气时,她就坐在地上指导学生。后来丈夫知道了,又心疼、又无奈,因为他深知妻子的倔强,只能调侃地说:“老婆啊,千万别玩命了!不然,你到了另一个世界,儿子就是我的了,房子也是我的了。我还得再找个老婆。到那时,你急也没用。”她依然不为所动。就这样,蒙古族女子独舞《格日勒》诞生了,而且连连闯关,成绩喜人。孰料想,就在去排练的路上,她却倒下了。进医院,挂急诊,同行的老师一路照料,她才在决赛前稍有缓解。那一次,《格日勒》一举获得中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比赛教学剧目优秀奖,指导教师“园丁奖”和表演三等奖。

    ……

    她曾说过,一个人究竟有多大的潜能,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没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潜能以及身体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是挖掘不出来的。所以,压力可以变成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形成能力。只有为了一个奋斗目标豁得出去,才能见到胜利的曙光。

    这是多么好的心灵自白,多么好的生命诠释啊!

    “葛根珠兰”, 这是赵林平的蒙古族名字,直译为国家通用语言就是“明亮的灯烛”。我想,多年以来,在课堂上,在舞台上,她不惜燃烧自己而竭力“烛照”的究竟是什么呢?不久前,在她获得全国教材奖之后,曾颇有感慨地对我说:“感谢舞蹈这个专业,它不仅让我有了深入学习历史文化的动力,而且还激励我具有了通过舞蹈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平台,所以,我要继续努力,在讲台和舞台上发扬光大英雄主义精神、崇尚自然的精神、民族团结的精神”……回想她的过往,我好像明白了。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