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人:呼伦贝尔学院学生 王春灵
□ 指导记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峰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前,为了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我一路奔波回到家乡——贵州省盘州市岩博村。回村的大巴车行驶在宽敞平整的柏油路上,窗外树木葱郁,鳞次栉比的白楼绿瓦掩映在青山间,随着不远处传来的声声鸡鸣,我的思绪飘向远方。
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故乡哺育着我长大,我也见证了她日新月异的发展历程。在这些闪着光的岁月里,记忆中的小村一步步从贫穷落后的羊肠小路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有好多回忆值得述说。
小锅酿出致富酒
曾经的岩博村流传着“路不通、水不通,一穷二白两手空”这样一段俗语,村里的老人们听到这话总是垂首叹气、愁容满面,年幼的我看到这一幕总不解其意。现在想来,那时的物质匮乏竟那么沉重,这重量压弯了乡亲们的腰。
2001年,村里来了个女支书余留芬,听大人们说,她是个“外地媳妇”,还是一个走村串寨吆喝的“行货郎”。这位新来的村支书能不能带领大家过上新生活,大家心里都没底。
在这位女支书的带领下,短短一年里,村里赎回了外包林场,有了第一个稳定经济来源,林木成为带动大家致富的“金钥匙”。乡亲们激动地数着那些集体所有的参天大树,每数一棵,脸上的笑容就更灿烂一分。看着这片集体所有的青山变“金山”,大家心里有了底气。
2004年,村里集资建起了小锅酒厂,原本家家户户自己酿造、在茶余饭后小酌几口的小锅酒,竟然能够批量生产销往外地,这是老一辈人从未想过的事。
后来的几年里,小锅酒厂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简陋的小作坊扩建到多功能综合办公楼、存酒库、职工宿舍楼、粮仓、污水处理站、天然气站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的“花园式酒厂”,销售渠道遍布国内外。乡亲们从黄土地里抬起头来,进入酒厂务工,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年底还能拿到入股分红,过上了小康生活。
泥泞长出美丽花
记得在我小时候,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家家户户门口都是弯弯曲曲的泥路,村里人出门靠趖、回村靠爬、吃水靠挑,交通非常不便。妈妈说,从前想要回一趟外婆家,需要天一亮就出发,一路上要翻过好几座山,走上几十里的路。而现在,随着“村村通公路”变为现实,乘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回忆过去,当时一栋破旧的瓦房就是一个五口之家的住处,人均住房面积也不超过5平方米,遇到刮风下雨时,雨滴沿着没有瓦片遮挡的缝隙滴落,大人们用脸盆接渗漏的雨水,孩子们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伴着潮湿寒冷入睡。后来,党和政府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生活向好发展,村里一眼望去,一幢幢崭新的楼房错落有致,从前低矮破旧的瓦房已改换新颜。
2016年,随着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的推进,村里修建了水池、硬化了庭院、铺设了路灯,卫生室、图书室、活动广场等设施一应俱全,路边还种上了不重样的花草树木,村里的条件大变样,脏乱差的环境一去不复返。
大山传出幸福声
2017年,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参加讨论时,村党委书记余留芬汇报了岩博村的脱贫攻坚情况。当得知岩博村白酒和火腿产业发展红火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鼓励岩博村要把产业发展好,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村党支部和群众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共同做大做强岩博酒业,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足,心里也更加自豪。
2018年春节前夕,怀着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恩,我们岩博村全体村民向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并在除夕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春节礼物”——中共中央办公厅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岩博村乡亲们的新年祝福。乡亲们收到回信,热泪盈眶。党和国家,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
现如今,“村民入股协议”“村规民约”已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村里不仅持续壮大集体经济,还建立了道德讲堂、现场教学基地、岩博好人好事监事会、“好婆婆 好媳妇”评选机制,家庭邻里和谐,全村实现“零矛盾、零上访”。
乡亲们的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精神生活也跟了上来,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岩博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山上果、路边花,村企兴旺人人夸”的先进示范村,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个美丽、幸福、和谐的村庄已然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