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美·什刹海 PDF版下载

版面: 美·什刹海

《安妮日记》:如果没有战争


    战争结束了,只是,安妮再也不能书写。《安妮日记》成了她的绝唱,成了她在人世间的最后回响。无论她多么有才华,无论她多么不甘。

    ■ 毛庆明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没有那场战争,成年后的安妮·弗兰克会是什么模样?

    我想,她如愿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教师,在大学里教语言类课程。她继续写作,有多部不错的作品传世,她说过: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那么,她的作品,就是活着的她。

    我想,她和彼得朦胧的爱情没有修成正果。因为彼得并不是安妮理想中的伴侣,更多的是为躲避纳粹抓捕而搬入密室的逃亡生活中的精神慰藉。安妮的内心是敏感而又孤傲的,她会一直单身。

    她和父母达成了和解。生活在密室的两年多,正是安妮的青春期,她的日记里有对母亲的埋怨,也有对父母婚姻关系的担忧。而随着年岁的增长,这些将烟消云散。

    午后,安妮坐在花园的藤椅上,喝着下午茶,写着自己的下一部小说。姐姐玛格和母亲在厨房烘焙甜点,两个侄女在橄榄树下荡秋千,父亲已经退休,此刻正在修剪园子里的花草。阳光照在金色的玫瑰花瓣上,北大西洋吹来的海风和煦而温暖。

    遗憾的是,这一切美好与平淡只存在于我的假想中。事实上,1944年8月4日,党卫军冲进了密室,抓走了所有藏匿在后屋的8名犹太人,包括安妮。

    转年的2月底或者3月初,安妮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死去,此时离她16岁生日还有3个月。

    躲藏在后屋中的8名犹太人,7个死于纳粹集中营,唯一存活下来的是安妮的父亲。这位前犹太富商,倾其后半生精力,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整理、出版、推广他的女儿在13岁到15岁的花季里写的日记。

    如果没有战争,《安妮日记》不过是一个普通青春期少女的心灵独白。安妮,1929年6月12日出生于一个德籍犹太人家庭。二战开始以后,为了躲避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全家移居荷兰。可惜,覆巢之下无完卵,很快德军占领了荷兰,开始大肆搜捕居住在荷兰的犹太人,安妮一家被迫躲进了父亲公司里的密室。那种失去自由、不见天日、如惊弓之鸟般的日子,压抑着安妮脆弱敏感的心。她开始用日记记录这种地鼠般的生活,长达两年。

    然而安妮乐观又坚强。“我相信今天失去的幸福一定能从大自然里再找回来,有信心和勇气的人也绝不会困死在不幸的遭遇里。”两年里,安妮对帮助他们、为他们冲破重重困难弄来食物的荷兰人心存感激;不断有送去集中营的犹太人被集体毒死的消息传来,安妮因恐惧而战栗,但依然相信有未来。她杜撰了好友“吉蒂”,用书信的方式,记录密室生活、情绪和思考,希望战争结束后,这本日记成为反映德军占领下荷兰人苦难生活的纪实作品,也成为她的第一部作品。

    战争剥夺了安妮的生存权。安妮成了二战中被屠杀的570万犹太人中的一员,濒死的安妮枯瘦如柴,两个月后,德军战败,而安妮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15岁。幸运的是,安妮父亲的荷兰雇员保存了安妮的密室日记。幸运的是,安妮的父亲能够幸存下来,整理出版了安妮日记。

    只是,安妮再也不能书写。《安妮日记》成了她的绝唱,成了她在人世间的最后回响。无论她多么有才华,无论她多么不甘。

    幸存的安妮父亲四处找寻,却发现所有的亲人都已死去,只留他孑立于世。

    战争埋葬了岁月,再也回不到从前。晚年安妮的父亲和一位同样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犹太女子生活在一起,企图彼此温暖、相互疗愈。然而,面对同样伤痕累累的对方,如同面对镜中的自己,是可以促进彼此伤口的愈合,还是越发撕裂得鲜血淋漓?

    乱离皆梦,江水东流。

    子夜未央,我独坐窗前,敲下这些文字。茶水杯中最后一片叶子停止了舞蹈。夜空中星汉西流,月光洒在窗帘上,微微泛红,提示着我现在是中伏的高温。楼下的狗儿几声清吠,复归静寂。室内空调温度显示26℃,风不温不燥,一切刚刚好。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