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创·乡村振兴 PDF版下载

版面: 创·乡村振兴

300余个项目、9.7亿元资金,参与务工群众1.83万人……四川省大力推广实施村民自建以工代赈项目

助村民增收 为乡村赋能


    四川省古蔺县以工代赈项目修建的道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

    66岁的脱贫户王顺清,家住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坪山村,一直在家务农。今年,村上扩修道路,项目理事会安排她到特殊岗位务工,在工地上负责道路清扫、拌砂浆、杂物清理等工作。干了30天,她领到了4800元务工报酬。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蟠龙村的脱贫户张碧芳,家里情况特殊,丈夫身患重病,老母亲多年瘫痪,弟弟智障残疾……项目理事会推荐她在工地上从事铲料等普工。务工70余天,她获得了1万余元的劳务报酬。

    让王顺清和张碧芳受惠的,是四川省推广的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

    “采取以工代赈的初衷,就是为了广泛组织动员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与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建设,让他们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激发其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四川省以工代赈办副主任陈琦介绍,“村民自建”是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一种方式,即把项目的实施全过程都交由村民自主建设,“类似于去掉了中间商,从而更切实地维护群众的利益。”

    2021年以来,四川省实施村民自建项目300余个,投入以工代赈资金9.7亿元,参与务工群众1.83万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1.9亿元以上。

    增加就业机会,助困难群众增收

    广元市旺苍县黄洋镇村民付路瑶,今年22岁,过去她最愁的事是无法外出务工。父母双亡的她,家中有年近七旬的爷爷奶奶、高中在读的妹妹,一家老小都离不开她。

    去年,黄洋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500亩农田、修建8公里生产路,中专学历的她申请参加工程建设。村上根据她的条件,让其从事管理材料、记工并协助组织安排群众务工等工作。务工5个月,她获得了1万多元的劳务报酬。

    “往年村上有项目,老板嫌弃我们劳力弱。现在项目政策真好,替我们着想,让我既能照顾家,还能有工作。”付路瑶说。

    “以工代赈,每一次政策的调整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想方设法让务工群众得到实惠,增加收入。”四川省以工代赈办一级调研员马蓉介绍,四川省始终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除了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项目还通过务工培训、以工带训,让务工群众掌握了部分就业技能。

    付路瑶在务工中得到了历练,被招聘到村委会工作,主要负责文书工作,如今已被纳入村级班子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的她正准备自考大专。

    2021年,一个修建生产便道的以工代赈项目,在泸州市合江县江合村实施,52岁、有着泥工经验的陈继莲获得了务工机会。几个月下来,她不仅拿到近2万元报酬,还增强了务工本领。如今,她已在当地一个产业园找到了工作。她感慨地说:“以工代赈项目让我们得到了实惠。”

    “为自己做事”,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村民自建以工代赈项目,不仅为农村老龄群众和妇女等弱劳动力群体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机会,还实现了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四川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处长黎万勇说。

    近几年,为推动村民自建以工代赈项目,四川省出台了《关于规范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有关工作的通知》《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指南(试行)》等文件,加强政策指导,让基层组织成为第一责任人,推动基层组织和当地群众成为项目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监督者。

    与此同时,四川省还建立了村党支部(村委会)会议议定租(购、聘)工作方案、项目理事会组织询价比价、村党支部(村委会)会议议定租(购、聘)合约、村公开栏公示租(购、聘)合约、乡(镇)负责人审签租(购、聘)合约、县级以工代赈项目负责人审核报账材料等“六项工作步骤法”,明确项目各个关键环节,确保项目规范运行。

    “因为没有预算利润空间,降低了非建设成本,同等规模的资金可以实施更多的项目建设内容,扩大了资金覆盖范围,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陈琦说,采用村民自建方式实施项目,充分组织发动群众,坚持民主议事、民主监督,自己的项目自己建设、自己使用,群众由过去“给老板干活”转变为“为自己做事”,务工积极性更高,监管更严格,工程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乡村干部全程参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艾光村党总支书记刘利梅坦言,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后,她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治理能力、融洽了干群关系”。

    “实施村民自建,镇村干部要全程参与,工作量增加了不少。”陈琦介绍说,项目地镇村干部是自建方式的管理主体,从务工群众的组织、建筑材料的采购、技术指标的学习、劳务报酬的发放、工程实施的监管,都是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项目建设,镇村干部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都有进一步提高;通过向群众问计、事务公开、集体决策,镇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

    陈琦介绍,近年,四川省广泛采取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在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全省还将大力推广村民自建方式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陈琦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