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必须增强斗争本领,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确保党始终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 冯留建
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有赖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增强忧患意识,牢记“两个务必”
忧患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前瞻性预估的一种精神自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朱熹的“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等至理名言体现了古代思想家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深刻关切和责任担当。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一以贯之的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动员全党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并将其定为延安整风的学习资料印发给领导干部学习,要求党的领导同志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都要保持清醒的态度,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这对于端正思想,防止党员干部出现骄傲自满情绪,推动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体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没有把取得全国胜利当成终点,而是将进北平形容为“进京赶考”,他深刻认识到未来建设新中国、治理新中国的道路更为艰辛,党员干部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中国共产党要想跳出历史周期率,必须牢记“两个务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增强忧患意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是高瞻远瞩,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做到居安思危、谦虚谨慎。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时指出:“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的伟大征程上,有赖于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底线思维,提高应对风险挑战能力
底线思维是预估事物的风险后可以承受的底线,并提前采取措施规避或减少危险发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正是出于对风险的担忧,人们才会在思想上高度警惕,在行动上采取有力措施守住底线。底线思维强调凡事从最坏处着眼,争取最好的结果,主动把握矛盾,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管控和化解风险,也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思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坚持运用底线思维成功化解了各种风险,战胜了各种挑战。
毛泽东同志是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战略家,在实际工作中一直运用底线思维治党管党,多次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来建立我们的政策。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红四军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同志清醒地看到了这些错误思想的危害性,并指出:“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因此,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在党的七大上,面对抗日战争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同志却列举了可能出现的“十七条困难”并制定了详细的应对策略。正是运用底线思维谋篇布局,我们党才得以一次次从逆境中绝处逢生,从困境中转危为安,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和国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周密做好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应对预案,才能有效防范化解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的各种风险挑战,牢牢守住发展的安全底线。
增强斗争本领,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敢于斗争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五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敢于斗争”和“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党在百年奋斗史中,不断从斗争中求得生存、积蓄力量、赢得胜利。
毛泽东同志一生崇尚斗争、善于斗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斗争本领,带领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教训,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主张放弃攻打大城市,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凝聚革命斗争力量,创立革命战争理论,以自我革命推动党的建设,将中国革命不断由胜利推向新的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自我革命的主体,也是社会革命的领导核心,自我革命的成效决定社会革命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新的赶考路上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将党的自我革命持续推向深入,确保党始终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20ZDA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