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新女学 PDF版下载

版面: 新女学

理论与实践: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合作


    ·编者按·

    近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实践”论坛以线上形式召开。与会专家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性别与发展相关理论和最佳实践案例,以期为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更好地促进全球性别平等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200余人聆听了这场宽领域多维度的学术会议,领略了社会性别领域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思想魅力。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杨娜

    近日,“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实践”论坛以线上形式召开。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学院主办,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研究论丛》编辑部提供支持。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主持,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妇女研究论丛》主编杜洁和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鲍静作主旨发言。

    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名专家学者在四场分阶段研讨中进行了专题汇报。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传红、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李杭蔚、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室主任杨玉静、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郦莉先后主持了分阶段研讨会。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艳霞、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振乾和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许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英桃和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齐顾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陆继霞和原联合国妇女署项目官员李硕8位专家分别对四场汇报进行了评议。200余人聆听了这场宽领域多维度的学术会议,领略了社会性别领域具有启发性建设性的思想魅力。

    国际发展合作与性别平等

    杜洁表示,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得到成功推进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去推进性别平等?性别平等推进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做法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经验?还面临什么挑战?中国应在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创造属于中国的性别与发展话语。

    李小云认为,性别视角下的国际发展合作要关注两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对性别关系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的挖掘。第二个维度是中国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性别理论所形成的男女平等实践经验对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意义。李小云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形态的融合,形成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世界文明体系。脱离性别关系来审视并推动新的世界文明体系,脱离性别关系来审视国际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鲍静以“大变局与社会性别”为主题做了主旨发言。她从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数字革命与治理、治理与社会性别三方面,展现了国家社会变迁与性别话语实践的演变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鲍静指出,目前人类处在自然世界、文明世界和数字世界三种世界中。在数字革命引发全球治理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数字与社会性别发生深度融合,新的性别治理模式、数字文明中性别伦理考量等,都值得进一步思索。

    商务部国际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指出,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建立了许多有意义的原则机制,但也需要更加关注将性别议题加入国际发展合作政策的制定和具体项目实践当中。她认为随着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我们要形成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国内的发展经验与性别议题进行思考。同时应集合官产学研各方面力量,形成讨论氛围,把这些相关的基础知识、理念、经验应用于国际发展合作实践。

    在张艳霞看来,国际发展合作与性别平等实际上是一种“双促进”关系,因此推动性别平等可以作为中国促进国际发展、国际合作,乃至参加全球治理的路径之一;我国在性别平等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经验的积累独特而丰富,所以不管是理论的提升深化,还是实践的提炼总结,乃至向世界的推广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女性赋权的实践与有效性

    女性赋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过程,帮助她们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和路径,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重新获得选择的权利,从而摆脱自身的无力感和所处的困境。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研究员孔涛曾作为经济顾问在世界银行参加了很多的减贫研究项目,同时她还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研究员,从事发展中国家大型微观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孔涛以《纳入性别视角的发展合作:女性赋权在中国国际政策中的实践》为题作了主题汇报。她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回顾了中国与女性赋权相关的国际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建议:进一步开展我国在对外投资领域和相关国际组织深刻、密切且全面的合作;在发展合作领域需要特别纳入有性别敏感性的具体解决方案;在联合国的框架下不断推进多边合作、关切妇女赋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有效增进沿线国家女性福祉,将其作为一个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包括经济、扶贫、反家暴等方面。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林海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讨论了性别干预项目对妇女赋权的有效性。在主体性和能动性理论的基础上,他构建了妇女赋权的四维指标——自信、参与决策、对抗家庭暴力和社会交往,并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和Science Direct等英文数据库构建了文章的分析样本。研究发现,性别干预项目在个体层面发挥了作用,显著提高了妇女的自信水平,但在其他维度上并未发现显著影响。他从交叉性理论出发来解释这一结果,认为妇女所处的制度环境可能会削弱性别干预项目的有效性,同时项目的短期性与妇女赋权目标的长期性之间的张力也是性别干预项目有效性不足的一个潜在原因。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刘超思考了女性政治赋权对推进国家减贫进程、纾解贫困的重要意义。利用1993年至2018年全球159个国家的跨国平衡面板数据,刘超就国家层面上的女性政治赋权对减贫影响机制进行了宏观计量检验。其研究发现:国家对于女性的政治赋权在总体上对一国的贫困纾解起到积极的正向作用。女性政治赋权的减贫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存在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更为显著。提高国家清廉水平、促进女性经济赋权和加大政府教育投入是国家对女性政治赋权达致减贫的重要原因。

    天津大学博士生沈晨思以《新型南南合作背景下的性别与城市化研究框架》为题,介绍了英国地理学家西尔维亚·尚特聚焦于全球南方城市化与性别平等问题的学术思想和研究实践。该研究指出WID方法的盲点,即经济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性别平等,将妇女作为发展工具会强化女性“无私”的刻板印象,并限制其发展潜力。基于此,性别—城市关系探讨成为落实WID向GAD转变的重点。尚特构建系统化的性别与城市化的关系,提出了以南方城市贫民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性别—城市交互体系六大维度,来调研城市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黄河水探讨了不同发展路径对性别平等的影响,认为政治、经济、法律、国际援助等各方因素会形成组合效应,对性别平等起到促进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蔡珂分享了其对于非洲媒体有关性别与经济议题的再现分析。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刘双希分析了南南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女性赋权带来的新机遇及潜在挑战,为中国通过南南合作促进性别平等发挥重要作用提出了建议。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