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时讯 PDF版下载

版面: 时讯

2021年结婚人数764.3万对,30岁以上人数占比创新高,专家表示

提升结婚意愿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家庭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引导与社会支持缺一不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范语晨

    民政部近日公布的《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764.3万对,比上年下降6.1%。结婚率为5.4‰,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从2021年结婚登记人口年龄分布情况来看,30岁以上年龄段的人数占比创下了近年来新高,总体而言,我国结婚年龄越来越迟。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结婚登记曾达到1346.9万对,此后逐渐下降,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仅813.1万对。结婚人数已连续第8年下降。什么原因导致了结婚率持续走低?提升结婚意愿的关键是什么?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适婚人口基数下降与性别结构失衡是主要背景

    针对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文振表示,“从人口学角度看,结婚对数是一个绝对规模意义上的数字,其减少受到整体适婚人口数量以及性别结构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结婚对数的走低原因,一是适龄结婚人口数量的减少,二是适龄结婚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我国20~24岁的男女性别比是112.51,25~29岁男女性别比是110.25,在各年龄段性别比中差值较高,在20~39岁的适龄结婚阶段,男女数量相差1534多万。男多女少的不平衡配比成为结婚人数走低的一大因素。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的结婚登记数据中,30岁及以上人群占比合计达到了48.2%,婚育年龄推迟现象突出。对此,叶文振指出,一方面,“90后”“00后”婚育主体受教育年限更长,工作竞争强度大,人口流动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多;而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现实所需,进入婚姻的物质要求依然存在,特别是大城市较大的住房压力,都使得年轻人必然需要用更长的时间为踏入婚姻生活做准备。”

    观念变化、意愿低迷是结婚率低的关键内因

    由于结婚登记对数受到适婚人口数量等大背景的影响,叶文振认为,结婚率更能科学、客观地反映社会的结婚意愿与状况,“持续走低的结婚率说明,结婚意愿低是我们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叶文振分析了造成适婚人群结婚意愿低的几重因素。

    其一,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婚姻的可替代性增强。比如,虚拟空间的交往等。

    其二,婚姻关系中的性别不平等要素依然存在,导致适婚人群特别是适婚女性面临的婚姻机会成本较高。结婚后育儿、家务照料等事务如果多数由女性来承担,女性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上相应受到制约,婚姻对她们的吸引力也随之降低。

    其三,婚姻的“负面示范”也是导致适婚人群不敢迈入婚姻的原因之一。

    提升结婚意愿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如何引导、构建积极的婚育文化?

    叶文振认为,提升结婚意愿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家庭文明建设、学校教育引导与社会支持缺一不可。

    家庭是我们对婚姻产生感知、建立理解的最初场所。“应当将性别平等、责任共担、相互扶持的婚姻观念注入家庭文明新风尚的建设中,让年轻人从自己的父母身上看到正向的、可持续的婚姻示范,切身体会到婚姻给人生增添的幸福感。”叶文振说。

    叶文振还指出,婚姻家庭的知识与观念引导,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相对缺失。“通过学校教育,让年轻人较早建立起对爱情和婚姻的理性、感性认识,对于他们进入适婚年龄后的择偶会有所助益。特别是高校中,可以对大学生的恋爱、择偶提供更多机会和支持。”

    在社会支持层面,叶文振建议,未来有关部门应当加快落实积极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减轻婚育的成本和负担,培育婚姻友好型、生育友好型的职场文化、社会文化。“同时,要着力整顿婚介市场,培育、扶持更多的公益性婚介组织,为年轻人的择偶需求提供规范渠道。”叶文振说。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