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自2018年至2022年对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媒介与女性方向的硕士新生进行的焦点小组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女性领导力”的内涵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差异,受访者对是否愿意担任领导职务也存在着不同的态度。青年女性发展以及女性领导力研究,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合作,以期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更积极、更公正、更平等的方向建设与完善。
■ 张敬婕
女性领导力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主题。围绕“青年与女性领导力”这一主题,笔者所在的调查小组自2018年至2022年连续五年对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媒介与女性方向的硕士新生进行了焦点小组调查,受访者共49位(其中女生45位)。调查发现受访者对“女性领导力”的内涵存在着泾渭分明的认知差异;受访者对是否愿意担任领导职务存在着积极接受、坚决抵抗和灵活协商三种不同的态度;面对青年是否需要提升女性领导力以及社会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化和机制等问题,受访者也出现了“刚需论”“软需论”和“弹需论”三种不同的主张。
对女性领导力的差异性理解
受访者针对“如何理解女性领导力”“是否愿意担任领导者职务”“是否愿意参与领导力提升培训”的回答,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呈现出较为典型的关联性。
第一种主张认为女性领导力的提出延续了“男女有别”的观念:一方面传统且根深蒂固地认为只有男性有领导力的观念需要被纠正,另一方面女性在领导力方面是否存在着与男性不同的特征和理论需要被研究。所以,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普遍选择积极接受领导者岗位和领导力提升培训。
与此在目标上相近的观点是,女性领导力是女性领导者在组织和动员完成各项任务时的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施展女性才华的机会。一些受访者愿意承担起时代的使命,担任领导者和参与领导力培训。但同时一些受访者也谈到因为很多情况下女性担任领导职务不是因为竞争而是因为机制保护,反而给人一种女性在实际能力上可能没有竞争力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不想担任领导者,不想被贴上“被保护”或“平衡需要”的标签。
还有一种观点虽然是少数人提出的,但很有前瞻性。她们提出理解(女性)领导力的框架可以是自我与外部之间的对抗和互动,体现的是对等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与实践,也可以是自我内部完成的自主力、把控力、社交力的锻炼和提升。前者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后者可以是虽不担任领导职务,但能够在群体之间、各种关系中间发挥出影响力。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认为,担任领导者还可以是一个只要自己在各项工作中、在与他人合作中就可以展现出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被自我赋权。这些受访者对是否愿意担任领导以及参与领导力培训持灵活协商的态度,她们认为只要自己对他人施展了影响力,便是扮演了领导的角色,哪怕没有职务,也能发挥出女性领导力。
对担任领导职务存在着不同的态度
值得思考的是,全部受访者都有过担任班干部的经历,相当多的受访者同时还有担任校级干部、社团领导的经验。但是谈到对女性担任领导者的信任度,依然有受访者坦承自己曾经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男生而不是女生作为自己的接替者,因为当时她认为“男生比女生更可靠、更堪大任”。另外也有受访者谈到自己虽然通过竞选赢得了领导职务,但是老师依然把重要的工作委派给其他男生。领导职务并没有给其滋养,反而印证了不友好的性别刻板印象。
此外,有受访者认为,虽然自己当过干部,但并没有感觉到领导能力有所提升。而且有时候领导职务也并不需要竞争,所以自己并没有特别迫切地提升领导能力的需求。
针对青年是否需要提升女性领导力以及社会是否需要建立相应的文化和机制问题,一部分受访者从大局观的角度提出了“刚需论”:她们认为“玻璃天花板”或者“迷宫”在很长时间内以及很多领域都普遍存在,女性从整体上摆脱弱势地位必须依靠支持性和倾斜性的政策,虽然女性担任领导者、女性提升领导力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是机制保障和文化建设是必须进行的。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是“刚需”。对很多女性而言,她们有这个机会而不使用,和她们根本没有这个机会,这是两码事。而且,只有文化鼓励和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女性才能够有底气“向前一步”,展现风采和影响力。
也有一部分受访者提出了“软需论”:即可以倡导但不必强迫达到某些要求和目标。因为即使保障了女性进入领导层的比例,也不能保证女性的领导力状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不能保证女性领导力提升。毕竟,如果刻意强调形式上的正确,那是不是也会使真正有意愿和有能力的竞争者遭到冲击呢?
还有一部分受访者提出了“弹需论”:青年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个体差异比性别差异更大。需要区分不同个体的需求并制定不同的方案。这些受访者提出需要对女性领导力提升的标准有所警惕。并不一定“提升”才是“好的”“积极的”和“正面的”,不提升就一定是“不佳的”“片面的”“落后的”。一味要求必须提升领导力的做法本身就值得思考。
加强对青年女性领导力的关注和引导
女性领导力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女性在全世界政治领导层中的代表性仍然严重不足,需要在最高政治级别作出全球承诺以改善这种状况。全世界女性的政治参与和领导不仅本身是一个目标,而且也是促进性别变革政策和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实现两性平等的必要先决条件。促进女性在领导力提升方面的充分参与,应始于青少年时期,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并会持续对其日后的职业抱负产生影响。通过教育、文化、科学和媒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使数百万女性领袖的声音得到倾听,并激励全世界的下一代女孩接纳自己在任何领域对领导地位的美好展望。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始终坚持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表示:“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
当前,对青年女性领导力的研究仍显不足,在教育和学术层面的相关建设仍未成体系,在传媒和文化产品中对青年女性领导力的关注和引导力度不够。这些问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影响青年女性发展以及女性领导力研究,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合作。整个青年女性领导力水平的提升,不会只为社会带来几个岗位上的女领导而已,而会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更积极、更公正、更平等的方向建设与完善,同时,也必将使整个社会体制和全体人民从中受益。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