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PDF版下载

版面: 要闻

接力见证“三农”变迁

一家三代种粮女能手的70载兴农路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

    种了一辈子粮、收获多项荣誉的钟杏梅,在耄耋之年,最欣慰的是家里又出了两位种粮女能手。更让她高兴的是,两位后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的种粮模式和技术让她啧啧称赞。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一家三代种粮女能手,用勤劳和汗水见证了祖国的农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誓与男子比高低”

    1940年,钟杏梅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贤庠镇新丰村的一个贫苦农家。父母日益操劳,脊梁早已被压弯;本应是家里主要劳力的大哥,身有残疾。生活的重担早早落在了钟杏梅肩上。

    “新中国成立以后,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参与生产劳动,那时候虽然小小年纪,但感觉浑身是劲儿。”当时年仅13岁的钟杏梅,在初步具备劳动能力时,就扛起了锄头和扁担,加入生产队。

    正如钟杏梅所说,她年龄虽小,干活儿却是一把好手。很短时间内,她学会了所有农活儿。耙地、耕种、开山挑石……她不怕脏不怕累,在生产队的工分能与成年男子相比肩。

    “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都有股心劲儿,要和男人比高低。”钟杏梅笑着回忆往事。

    因为勤快踏实,钟杏梅被推选为公社的妇女主任。荣誉在身,她干起活来就更卖力了,挑两百斤的石头往返2公里山路也不在话下。犹记得,十八九岁时的一个雨雪天,她赤着双脚,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县里参加了第一次会议,脚冻得通红,但她心里暖暖的,感觉既激动又自豪。

    历任村妇委主任、村委会委员、村党支部书记,钟杏梅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投售爱国粮,并挨家挨户做好思想工作支持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使该村年年超额完成任务,成了投售爱国粮的先进典型。

    1974年,钟杏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79年,被评为浙江省妇女先进工作者,1982年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改革开放后的农合社与机械化

    生于1962年的钟亚春是钟杏梅的侄女。从小她就喜欢跟在姑姑身后,到田里撒欢。在家里,看着姑姑的荣誉奖章,她艳羡不已。“我什么时候也能像姑姑这么优秀?”这个念头埋在了钟亚春心里。在钟杏梅的影响下,钟亚春在种粮方面的能力也异常突出。

    1990年前后,20来岁的钟亚春和丈夫以一台手扶拖拉机耕地为生。为了养家糊口,夫妻俩24小时轮流干活,吃睡都在田间,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年。

    渐渐地,看到有田地搁置荒废,于心不忍的钟亚春就从人家那里承包过来,学着种旱稻,从播种到收割全凭一双手。有一天,她在电视上看到别人插秧特别快,就四处打听询问,终于从农技站一位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叫抛秧。学以致用的她,种粮速度迅速提高,并不断向外开荒,一直开荒了200多亩。从那以后,钟亚春便与农林局、农机站等联系多了起来,镇里县里开会学习培训等,都有她的身影,“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钟亚春表示,这么多年她能有现在的成绩,都离不开相关部门和领导对她的指导和关心。

    在国家惠农助农政策的春风沐浴下,钟亚春凭着坚定的毅力和灵活的头脑,从传统农村家庭经济起步,完成了她曾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从2001年承包10亩地开始,十余年间,钟亚春陆续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并敢为人先,大胆投入20余万元引进了象山县第一台高速插秧机洋马VP6。此后,她的水稻田全部实行机械化插秧,无形中带动了周边农户,推广到全县。

    2009年4月,钟亚春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象山丰盈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经过几年发展,合作社成员增至31名,拥有各类实用机械包括全国最先进的两台金丰植保飞机,合作社房基1600多平方米,综合资产45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五统一”面积4000亩以上,菜单式服务面积2500亩以上。合作社从育秧、植保、排灌到机耕、机插、机收、烘干等实行了全程机械化。

    新时代的智能化与科技化

    白白净净、高高瘦瘦的赵赛飞,戴着一副眼镜,身穿白衣和牛仔裤,脚穿旅游鞋。从外表上看,她与皮肤黝黑、身强体魄的钟亚春截然两样。这一强烈对比,传递出一个讯息——新时代农业已悄然发生改变。

    赵赛飞是钟亚春的儿媳妇,年轻的她从婆婆手中接过了种粮接力棒。运用智能化设备方面却不得不“依靠”她的儿媳妇赵赛飞了。

    “我觉得现在种田都是智能化和科技化种植,年轻人还是能安下心来做农业的。如果还是传统种植模式的话,青年人恐怕吃不了那个苦,坚持不下来。”赵赛飞坦言。

    以往每年七八月份的高温天,正是农作物病虫高发时间段。钟亚春都要背着重重的农药箱,顶着烈日手动喷洒农药。人容易中暑不说,人直接接触农药对身体也不好。而现在,只需操控无人机,一分钟即可喷洒一亩地。

    在稻谷烘干方面,原来的机器需要燃烧煤油,不但成本高,花费时间多,而且全程需要手动旋转机器来操作,往往使人面临体力和忍耐力的双重考验。自从有了低温循环式干燥机这一设备,只需在屏幕上轻点几下,就完成了烘干的步骤。而且新设备加装了热风炉,靠生物燃料燃烧,低碳环保又降低了成本。

    “现在我们在催芽、育秧、操作、农事管理、配药等很多环节,都实现了智能化操作。”赵赛飞介绍。

    就连钟亚春这个种粮老手也在运用智能化设备方面“服了软”,感叹机器干活又快又好,时不时向儿媳妇请教。

    “按钮键上有符号也有标识,这个是干燥,这个是排量延时,这个是水分设定……”赵赛飞站在机器前,耐心讲解着每个按钮的功能,一旁的钟亚春听得认真。

    一老一少,一新一旧,在广袤的土地上接续奋斗。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