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美·看点 PDF版下载

版面: 美·看点

《独行月球》:小人物创造奇迹的浪漫科幻喜剧


    《独行月球》以浪漫科幻+温暖喜剧这样的“拼盘”组合,让观众各取所需。

    喜剧部分,一如开心麻花一贯的路数,叙事手法、表演风格自带鲜明的“麻花”特色。科幻部分,则通过“筹拍未动,顾问先行”的做法,奠定了坚实的“科幻内核”,尽可能地避免了硬伤。

    ■ 雪林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沈腾主演电影的内地累计票房于8月27日晚突破250亿,仅次于吴京(288.52亿),排在内地主演电影票房榜第二名。其中,由沈腾、马丽这对“沈马组合”主演的《独行月球》票房累计28.3亿,目前仍在热映。

    张吃鱼执导、豆瓣网评分6.8的《独行月球》,改编自韩国漫画家赵石创作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一个小人物创造奇迹的故事——

    体量巨大的行星π即将撞击地球,为粉碎危机,拯救自己,人类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正当π提前来袭,全员紧急撤离之际,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错过了领队马蓝星的撤离通知,独自留在了月球。不料“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了“宇宙最后的人类”,与被遗落的金刚鼠刚子一起,开始了破罐子破摔的月球生活。

    经历与月盾团队重新取得联系、面向地球直播、搬运大锤摆、返回空间站等一系列冒险之后,独孤月驾驶飞船,满怀着悲壮的使命和对马蓝星的一腔爱意,奋不顾身地撞向行星π生成的大陨石π+。一片冲天火光中,π+粉身碎骨,地球得救了,独孤月却再也回不来了。影片的最后,马蓝星来到月球基地,遵照独孤月的遗愿,带他“回家”。

    科幻电影通常被认为是电影艺术、技术和商业的极致结合,也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创作生产水平的标尺之一。《独行月球》的定位很清晰,浪漫科幻+温暖喜剧,这样的“拼盘”组合,可以让观众各取所需,把自己喜欢的“菜”挟到各自的盘中品尝。

    喜剧部分,一如开心麻花一贯的路数,叙事手法、表演风格自带鲜明的“麻花”特色。

    有人觉得,这部分并不出彩,有些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比如喝开水被烫到、轮椅掉下台阶等,但其实,“麻花式风格”一向如此,从《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到《西虹市首富》,一直试图用“不那么高级”的搞笑,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虽然喜剧与科幻的交融略显割裂,本来在一本正经地科幻,感同身受地共情,可突兀的搞笑氛围冲淡了代入感,导致二者互相消解,但从某种程度上说,的确降低了观众的观看门槛,也不能说是一种失败。

    至于科幻部分,则相当惊艳。

    剧组“筹拍未动,顾问先行”的做法,奠定了坚实的“科幻内核”,尽可能地避免了硬伤。反映到观影环节,观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智商得到了起码的尊重。

    月球基地、月面环境、宇航服、月球车、广寒宫空间站、阿波罗18号、返回舱、柯林斯陨石坑里的机械狗、地底城市……真实而富有科学细节,来自严谨的态度、精细的操刀、合理的逻辑。为模拟真实月面,剧组甚至100%实景搭建了一个月球基地,并在6000平方米的摄影棚中铺设了200吨砂石模拟月面粉尘,这才有了冲击力爆棚的广袤、深邃的“月面世界”。

    而未来世界观的建构、科学和文学的融合与平衡、道具制作和美术设计,这一切都背靠着强大的科幻顾问、科学顾问团队,以及专门的科学支持机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星河动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令“技术控”大饱眼福的,非特效莫属。全片特效镜头近2000个,占全部镜头的95%以上。庞大的体量,需要MORE VFX、和光羿像、九维映画、猿人影视等多家特效公司携手才能完成。就连独孤月和金刚鼠的两套橘色宇航服,都交托两家公司,分别制作。

    难度最高的金刚鼠刚子,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它的设定是一头肌肉健硕、表情丰富、毛色鲜亮的赤大袋鼠,还自带“人物弧光”:起初,它贪吃、刚勇好斗,每天与独孤月大战三百回合,把他揍得鼻青脸肿;一番较量、交手、调整、言和之后,它成了亲切的“刚子”,一人一鼠竟然成了彼此的依靠,形影不离;最后,虽然语言不通,但坚定的信任和联结让他们的情谊超越了物种,超越了生死。

    本来,能否做好一个生物,就是“衡量特效公司水平最直接的标志”,何况刚子的总镜头量占到全片特效镜头的20%,再加上这样细腻跌宕的“鼠设”,更是把制作难度拉满。

    好在有真人动作捕捉技术,叠加了耗时一年到一年半的特效制作,最终呈现的特效画面完成度很高,没有任何廉价感。

    从片头到片尾,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刚子的每一根毛尖、每一块肌肉都活跃在“它该在的地方”;咀嚼、奔跑、跳跃、腾空、出拳、飞起,每一个动作都连贯流畅;震怒、动情、兴奋、开心、沮丧、安详,每一种表情都细致入微。这不禁让人疑心,这头“活生生”的家伙,到底是特效搞出来的,还是本来就是特邀的真实“动物演员”?

    这些饱含诚意的创意制作,成就了《独行月球》。它的帧帧画面,令人刻骨铭心——

    独孤月为取发动机,带着刚子,驾驶太阳能月球车,从反方向出发,绕行一周,到达目的地。孤独的车、孤独的人,像一艘船,游弋在孤独的月面,划开无尽的永夜,一直追逐着太阳,汲取能源,这不是现代版本的夸父追日吗?

    刚子拉着改装的“雪橇”,独孤月站在上面,一路滑行。前方,巨大的深坑横亘中央,拦住去路。刚子一跃而起,飞路过深坑,飞跃过夜幕下的地球“背景”……这是对经典科幻电影《E·T》的致敬,致敬小男孩载着E·T骑自行车飞跃月球的一幕,与情节浑然天成,毫无生硬之感。

    影片的最后,女主角马蓝星和男主角独孤月的幻影肩并肩,一起站在月球上回望地球。行星π的陨石碎片被地球引力捕捉,形成一圈璀璨的光环,装点得蓝色星球格外美丽——那是人类共同的家。宇宙那么大,时间没有尽头,在某一个时空,他们一定终将再见。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