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富东燕 发自北京 “这是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晚天空星轨图。大家可以看到,夜空中繁星闪烁,在天空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迹线。要拍出这样的照片,一定要空气质量非常好、透明度非常高。”9月15日,在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拿出了一张在北京故宫拍摄的星轨图说。
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的PM2.5是89.5微克/立方米,2021年是33微克/立方米,降低了63.1%,下降了近2/3。重污染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2天。
“北京的变化只是我国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显著改善。”黄润秋进一步介绍,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6%,超过一半,重污染天数减少了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了51%。我国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为什么我国空气质量能有这么大改善?黄润秋表示,这十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有2/3来自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10万台。大力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2700多万户农村居民告别了过去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该举措少烧了6000万吨以上散煤,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我们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建立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体系,有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我们扭转了过去施工工地砂石骨料开采等“暴土扬尘”的局面,城市降尘量明显下降。建立网格化监管制度,打通“最后一公里”,过去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五烧”顽疾得到有效遏制。
黄润秋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PM2.5和臭氧的协同控制,突出抓好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