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视点 PDF版下载

版面: 视点

急诊科护士长:

一袭白衣,争分夺秒护生命


    杜岳和同事设计的“需求板”。高越/摄

    杜岳在分诊区接收患者。受访者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高越 

    □ 实习生 黎桃菲

    “放松,没事啊,咱们清理一下伤口。”9月2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留观室内,护士长杜岳像往常一样正俯身在一名危重症老人耳旁亲切安抚老人的情绪,转体位、换隔尿垫、输液……一刻未曾停歇。

    初见杜岳时,一身白衣的她戴着N95防护口罩,温柔的眼神中充满力量,“能在病人最需要的时候帮助到他们,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价值。”42岁的杜岳从优秀的护士成长为一名护士长,21年来始终争分夺秒,守护患者平安。

    病人如家人,用贴心服务温暖患者心

    天刚蒙蒙亮,杜岳和同事们就已经开始忙碌了。在酒精味浓烈、仪器声不断、危机感强烈的急诊抢救室内,杜岳戴上一次性手套,神情淡定。她细致地检查每一项工作流程,不放过抢救室的每一个细枝末节,“这个是危重症病人,床头要弄高点”“先把被子往上提一提,再把病人推出去”……

    她穿梭于病人、家属、护士和医生之间,行走在分诊区、留观室、抢救室等区域,整理病区数据、查房了解病人情况、指导护士们落实工作、把控整个急诊科的运作等。工作繁杂琐碎,一刻不能松懈。

    中午一点左右,外面烈日当空。忙碌了一上午的杜岳一刻未曾歇息,也没来得及吃午饭。她来到嘈杂的分诊区内,像往常一样提高声调,仔细询问病人病情。这时救护车送来一名摔倒的老人,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病人怎么了,把身份证给我,没摔着头吧?”杜岳冷静而有条不紊。

    几秒钟后,“血压96、体温36.3……”护士们迅速报出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并准确识别出病人的状态。由轻到重,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一旦处理措施有瑕疵,就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病人的预后。”杜岳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在急诊科里,每个人都得“全能”。

    在分诊区值完班后,杜岳迅速来到留观室,查看每一名病人的状况。“老爷子坐着小心点,担心您头一晕会往前摔,一定小心点,咱不能大意啊!”说完,她叮嘱护士在边上扶着老人。

    急诊收治的病人都是急性起病或者慢性病急性发作,病情不稳定,且多数年龄大,基础病多,需要医护人员24小时监护。

    “最多的一天急诊科接诊量达到690人,会比你现在看到的更加忙碌。”杜岳说。2001年,刚刚毕业的杜岳被分到急诊科,相比其他科室,急诊科随机性强、工作环境嘈杂、突发情况多,整个科室都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杜岳却“觉得很幸运”,进入了“最向往的科室”,“虽然忙碌,但这是一种情怀,我很开心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病人,帮助到身边的人。”

    “在天坛医院的满意度调查中,家属们会写上‘护士们太累了,很让人心疼,工作也都很认真’这类话,让我们很感动。”杜岳说。在她心里,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家人。

    急诊科如“爱心驿站”,换位思考给予人文关怀

    记者跟随杜岳来到急诊科监护区。这里仿佛是一个“爱心驿站”,处处隐藏着贴心的“小巧思”。为了方便与病人沟通,准确了解病人需求,监护区放着两块写着“下床”“找医生”“难入睡”等图案的“需求板”。这是杜岳带领团队独立设计的。“有的病人没办法发声,就可以指着它表达自己的需求。”杜岳向记者解释。

    除此之外,急诊科留观室的护士们会24小时动态关注病人的情况,“禁止外出”“防跌倒”“绝对卧床”等各种颜色的防风险纸条被贴在病人的床头上,针对不同病人的风险,随时提醒护士注意事项。

    与病人沟通,杜岳有自己的“锦囊妙计”。她习惯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救命,但是部分病人是有意识的。在病重时,他的周边和身上都有很多仪器,没有家人陪伴,焦虑、恐惧等情绪萦绕着病人,护理人员成了他们唯一的陪伴。我们需要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

    “你给予我的是我需要的,那是帮助。你给予我的是我不需要的,那是负担。”这是杜岳的沟通宗旨。杜岳也把这种理念传达给其他护士。她会定期运用情景还原模拟,将与病人沟通的小视频调出来,让大家感受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

    急诊科室是最能体现人心冷暖之处。杜岳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人间真情。作为护士长,她需要将感性的一面隐藏起来,用足够的冷静在抢救配合时理性分析。这是每一名急诊人的职业素养。

    杜岳不是金刚之躯,接诊病人数量多时也会疲惫,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会情绪低落,但她必须快速调整情绪,“负面情绪只能关起门来留给自己,只要推门出去就要展现出最好的精神状态,避免影响整个团队。”

    在病房里,杜岳更多地给予病人笑脸,留给病人温暖的形象。在一次聊天中,杜岳发现一名年轻患者很沮丧,她开玩笑说:“你放松一点,其实就是因为你平常工作太累了,老天想让你休息一下。”她耐心地疏导着病人内心的恐惧。这名病人逐渐开朗起来,身体也慢慢好转。

    “当时我在输液室盯班,他突然走过来,说要和我合影,拍下我的笑脸,留在救治的记忆中。当时我愣了一下,也挺感动。我觉得我的笑容给了他温暖。”杜岳说完,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同事如孩子,体贴爱护陪伴成长路

    查完病房,杜岳转身进入配药室,细致检查配药、备药、药品放置是否符合要求,以及药品管理是否妥当。她拿起胰岛素,细看有效期和标识,“我的职责是指导护士们落实工作,需要照顾到每一个细节。”作为一个管理者,杜岳每天识别并解决存在的隐患和风险,为大家营造一个安全又高效的工作环境。

    急诊科承载着整个医院的急救工作,是医院最前沿的战线。相比其他科室,急诊科的护士们常年在突发事件高发的环境中工作,应对突发事件和沟通的能力就要相对强一些。“急诊会来各种专科的病人,也有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专科病人,面临挑战时,要协调团队去应对风险。”杜岳说,每一个急诊人都要具备冷静的心理素质和清晰的思路。

    杜岳带领的团队一共有160人,包括老中青三代,氛围和谐。“我们整个群名字就叫急诊一家人,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是我们的家人,这个团队非常可爱而坚韧,每一个人都会尽自己的全力,让团队走得更好更稳。”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团队中的年轻护士付出很多。“他们也只是孩子啊!”杜岳自豪又心疼。她坚信护理专业会越来越好,希望年轻护士能够发挥所长,用专业知识帮助周围的人。这样也可以提升职业幸福感。

    多年来,在杜岳的指导下,一批批护士成长起来,坚守急诊科室,为患者们争分夺秒,筑起生命长城。

    / 记者手记/ 

    交班、查房、巡诊……穿梭于急诊科各个区域的护士长杜岳让人感觉精力十足。

    跟随杜岳来到留观室,处处能发现她对患者的关心与关爱。她与同事运用“需求板”“书写板”“风险评估小条”等,与无法发声的病人沟通交流,记者深切体会到护理理念由单一“救命”到更深一层“人文关怀”的变化。

    作为一名管理者,杜岳仔细查看护士们的工作流程,统筹科室大大小小事务,关注每一处细节。急诊科工作环境虽然嘈杂,但是“乱中有序”,工作氛围和谐融洽。杜岳把急诊科的年轻护士当做自己的孩子,一一传授护理经验,把为患者服务的理念传承下去。

    杜岳爱病人、爱同事、爱急诊科,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患者关怀备至,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带领团队全力以赴,用自己过硬的职业素养践行护理誓言,用心、用情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