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家闻 PDF版下载

版面: 家闻

“95后裸辞”“00后整顿职场”,职场新人种种表象被定义为一种社会现象

职场,成长的放大镜

从家庭教育及成长环境读懂职场年轻人行为印记


    调查显示,“90后”职场人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为1年半,“95后”才7个月。

    “90后”和“00后”的权利意识远远超过之前的几代人,他们身上普遍体现出我行我素、勇于维护自我权益、敢于挑战职场规则等特点。对他们来说,妥协是一件很难的事,当职业发展不符合个人期待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跳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改变自己。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富东燕

    ■ 实习生 何婉婷

    “工资待遇怎么样?”

    “有带薪培训吗?”

    “试用期多久?签合同吗?”

    “准点上下班吗?午休多久?”

    这是一位年轻的求职者对某有意向公司HR的发问,发生在Boss直聘App上。HR看着对话框里这一连串问题,不禁感慨,现在的求职者都这么“直接”吗?

    近年来,伴随着“95后”“00后”初入职场,一些“新风气”也被带入职场:说话直接、作风张扬、雷厉风行、我行我素……

    不久前,有新闻曝出,广东一公司设立“新部门”专管“00后”,“‘00后’整顿职场”一时间成为舆论热词。加之此前“‘95后’裸辞”的新闻,职场新人的种种表象被定义为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象有着哪些具体表现?与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年轻一代初入职场“怪事多”

    黄怡是广东中山一家财务公司的HR,从业9年,谈起近几年的招聘求职环境,她不禁吐槽:“怪事年年有,近两年特别多。”

    在招聘网站上,她遇到过不少不愿意提供简历的求职者,他们有的说:“是我要找工作,只要我了解岗位是否满足我的需求就足够了。”有的以“简历是隐私”为由,拒绝提供。有的则表示:“我还什么都没有了解到,就让我去面试,你是为了完成KPI(即‘关键绩效指标’)吧?”黄怡对此很无奈。

    当然,她也不否认,不少“95后”“00后”的价值观更加多元,不盲从权威。黄怡曾负责过一名“95后”实习生的招聘、面试和入职,这名实习生网络运用能力强,擅长数据分析,在新媒体运营方向有独特见解。工作一段时间后,领导对她称赞有加。

    “‘00后’率性,更愿意大胆且真实表达自己,他们觉得同事间就应该平等对话。”这是某外企HR小吴对“00后”的印象。“我们这里有一名刚入职的应届生,当导师跟他讨论工作安排和培养方案时,他直接表示:‘我只是在公司过渡一段时间,后续可能会去考公或考研’。”小吴表示,“现在的年轻人在择业时更自主,心态也更开放,相比找个‘铁饭碗’或进入大企业,他们更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职场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职时间呈现出随代际明显递减的趋势:“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而“90后”骤减到1年半,“95后”只要7个月。

    对于职场年轻人,入职后裸辞现象也不少见。而裸辞的理由也很直接,记者在知乎上搜索相关话题,有网友在话题下回复——

    @梦梦宝贝:“总是要加班,每周休一天,根本缓不过来啊,怕了。”

    @简单粗暴:“很简单,不想帮主管订盒饭、拿快递。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打杂的。”

    ……

    “职场年轻人的辞职行动是以秒计算的,但辞职的念头不是在1秒内产生的……‘秒辞’的背后是这一代年轻人相较于父辈的观念差异。”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对这一话题表示。

    他分析,“95后”的父母那一代对待工作的观念,往往是“从来没有觉得工作应该是件快乐的事”。而现在的年轻人则认为,快乐是任何事情的标准,这就意味着他们对痛苦的忍耐度在下降。当他们把快乐的主观感受作为衡量一个职业的标准时,对职业的态度一定比以前更挑剔。

    一代人活出一代人的价值观

    汪冰认为,没有什么“‘00后’整顿职场”,只不过是他们在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成长。归根究底,每一代人都在活出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他分析,自我意识强是这一代年轻人的特性之一,他们的家庭教育、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完全不同于上一代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个人感受、人生意义和价值感。

    “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安全感,也是‘95后’‘00后’敢于和职场‘对着干’的底气之一。”汪冰说,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经济高速上行的数字经济时代,因此对经济发展保持更加乐观的预期,这一乐观态度对他们自身的工作或生活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从根本上区别于“70后”“80后”的特征。

    脉脉数据研究院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徙2021》报告显示,更多职场人愿意为心仪的岗位而降薪跳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已经不仅仅是谋生,而是实现自己的潜能优势与兴趣爱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就此类现象解释说。

    孙云晓表示,即使拿高薪、有发展前景是年轻人非常看重的部分,但是这一代的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有足够的物质支持,因此,他们已经把工作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习惯和个性的“第一面镜子”。汪冰观察到,这一代年轻人所接受的教育、养育环境已然发生了转变——从以往只能听父母的“威权型”转变成和父母平等对话的“平等型”。“成长中所接受的教育更平等、更民主,进入职场后的表现自然会有家庭教育的痕迹,表现在工作中不畏惧权威,面对领导会勇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汪冰还表示,丰富多彩的互联网成长环境让年轻人看到更多可能,而不仅仅局限于“职场应该怎样做,人生应该怎样过”的条条框框。他提出,妥协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当职业发展不符合个人期待时,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跳槽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改变自己。

    “‘90后’和‘00后’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长大的,自然具有一些新的品格与特点。”孙云晓总结说,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实施的,所以,这代年轻人的权利意识会远远超过之前的几代人。他们身上普遍体现出的我行我素、勇于维护自我权益、敢于挑战职场规则等特点,就是一种行为印记。

    但年轻人的这些职场特点,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汪冰分析,年轻人有改革的动力和冲动,但是他们往往希望快速见到成果,对“延迟满足”耐受度较低,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这样难免在职场会出现问题。“因为职场不是为了某一个人设计的,而是为了一群人要干成一件事。”

    家庭生活要为孩子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汪冰表示,在父母苛责下成长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信心,有完美主义倾向,也可能对他人苛责;在父母保护过度中成长的孩子,在职场上容易被动,缺乏自主能力,面对重大选择时容易失去方向;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不善于在职场上展现自己,也不容易信任他人。“而在包容、认同、接纳下成长的孩子,在职场中会更容易充满信心、善于交际,有独立分析、自主思考的能力,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潜能。可以说,职场是成长的放大镜。”汪冰强调。

    “不能适应职场的年轻人,他们的家长要反思一下,此前的家庭教育是否有误区?是不是将家庭教育完全变为了知识教育?”孙云晓提出,在这方面,其实全社会都需要更新观念,即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只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教育才能培育出素质优良的下一代。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它改变了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附庸的困境,将提高未成年人‘生活技能’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孙云晓表示,家庭教育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归与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为了给成长中的孩子奠定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基础,家长在日常教育中应该注意什么?

    汪冰说,父母应避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也无须额外的“挫折教育”,只需允许孩子去经历生活中的“自然挫折”,比如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父母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避免产生“消费不用买单”或“人生不用负责”的错误想法;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善于倾听和鼓励他们,但重视感受不等于纵容感受;对孩子要有一定的要求,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因为孩子体会不到真实的社会,未来可能会摔更大的跟头。

    在孙云晓看来,家庭生活要为孩子走向社会做好准备,要有意识地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与责任感,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增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意识等。

    当下,应届毕业生入职不久。汪冰希望年轻人保持耐心,从个人优势出发,带着对生活的热情,理性规划人生,在“试错”中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孙云晓也表达了期望:“‘90后’和‘00后’是值得信任的一代,是素质优良的一代,他们会比以往几代人发展得更好。”

0
© 2021 中国妇女报
ICP备:京ICP备05037313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